馬彩莉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網絡環境更加美好,網絡社會更加和諧成為我們共同的心愿。我們既要正確面對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的這一便利,又要在網絡生活中遵守網絡倫理、生態倫理。新時代,網絡生態倫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危機、安全危機及全球化帶來的危機,以此總結出對待網絡生態問題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生態倫理;知情與同意
中圖分類號:B8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65-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新時代下,網絡生態環境的治理尤為重要。
一、探究網絡生態倫理問題的時代意義
20世紀80年代至今,網絡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網絡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那么,要想使網絡的積極作用發揮出來,需要所有人一道努力。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網絡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2]
網絡的出現,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使所屬于世界的人們聯系更加緊密。網絡在給人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系列網絡生態問題,引發大眾對網絡生態的倫理思考。
網絡生態系統的主體是進行網絡活動的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中,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人可以通過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構建網絡。與此同時,網絡中所有信息內容、技術為人的需要而存在。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在道德規范上是相同的,都必須遵守倫理道德規范。網絡倫理道德是網絡社會人以網絡技術為媒介進行交流,從思想到行為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3]。
二、新時代網絡生態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信息危機
信息時代,滋生出網絡這種新型污染源,網絡信息污染已成為社會的一種危害。信息污染不是向空氣中排放廢氣、污染水源等污染物對人們的外部環境造成威脅,而是危害網絡主體的精神領域,通過垃圾郵件、網絡病毒、散布虛假信息等手段,向網絡主體傳遞謠言、暴力、迷信等信息腐蝕人們的靈魂、入侵人們的精神生活,堵塞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污染網絡環境,破壞網絡秩序。網絡世界愈發不純潔,取而代之的是滿屏的誘惑,稍不留神就會掉入運營者設置的“陷阱”。
渠道的多元化。網絡世界最顯著的特點是開放性,人類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為社會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一方面,這會引發信息膨脹。所謂信息膨脹,是由于人們對信息過度崇拜導致,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有許多對社會生活、人類發展、人類探索世界的有用信息,但是這些信息中不乏出現了類似于虛假信息、無用信息、垃圾信息的信息流,致使信息通道堵塞。另一方面,還會引發信息短缺。信息生產者生產的信息過多,與此相對的是人們消化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無法完全使用所有的網絡信息資源。在無窮無盡的信息中,尋找有用信息成為現代社會新的難題,人類消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面對超負荷的信息,往往會增加人們的精神壓力和時間成本,在此過程中,既要付出人力與物力還要耗費一定的時間。
(二)安全危機
隱私安全。新時代,網絡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變革中,貫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網絡的一言一行似乎都被網絡運營商所“監控”,用計算機數據化的方式存儲個人信息,使得個人隱私更易受到侵犯。個人隱私包括公民個人信息、私人秘密空間、個人電子郵件等方面。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網絡犯罪。所謂網絡犯罪,是指網絡活動中盜竊、詐騙、教唆等行為。網絡發展至今,覆蓋的年齡和地區越來越廣,催生出新型犯罪模式,網絡犯罪率逐年上升。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相比,網絡世界是虛擬的,變化是迅速的,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缺乏網絡倫理規范的制約,人們的道德意識較弱,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近年來,頻頻出現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的特點,對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侵犯。
侵犯知識產權。在信息時代,網絡信息是開放的,網絡在數據新的采集、傳輸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保護公民的知識產權成為困難。最常見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是在網上復制他人的文字,隨意刊登他人作品,運用他人的知識成果謀取私利。缺乏網絡道德的商家在通過復制、抄襲、轉碼等各種方式,售賣盜版視頻、盜版軟件、盜版電子書,更有甚者將抄襲的“成果”搶先注冊專利。
(三)全球化帶來的危機
網絡很重要的一項功能是知識共享,這種共享是跨國界的,因此網絡是世界性的網絡。網絡沒有國界的限制,我國明令禁止的網絡涉黃、涉黑、涉毒、涉賭行為,卻在一些國家被認為是合法的,這就導致即使我國網信部門限制,我國公民也能夠進入該類型的網站。
此外,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一些西方國家將他們的價值觀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傳播給我國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三、網絡生態倫理基本原則
通過分析新時代網絡生態倫理中所出現的問題,可以得知,網絡與人的關系愈發密切。網絡是現在人們賴以獲取信息和通信的生態系統,基于上述問題,網絡生態的危機具有全局性和連貫性。因此,處理網絡信息中出現的難題,需要多方的配合,從國內來看,需要企業、政府和全體社會公民的配合;從國外來看,需要各個國家加強配合,加強網絡生態環境的治理,運用網絡生態倫理原則,革除一切不利于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進步發展的信息。對待網絡問題,應該堅持尊重人、無害、知情與同意相統一、文化自信的生態倫理原則。
(一)堅持尊重人的原則
網絡生態是人性化的生態網絡系統,網絡的載體是冰冷的機器,但是網絡的主體是人,不是冰冷的機器。即使在虛擬的世界中,也應當堅持尊重人的原則。在網絡活動中需要重塑網絡倫理道德,進行人性化的設計。除此之外,在管理中也應當切實保障網民的個人利益和主體需要,兼顧個人利益的長遠發展與國家的共同利益,使網絡朝著更加利于國家發展和人類發展的方向發揮作用。
在網絡世界里,使其朝向對社會和人本身有積極效應的方向發展,防止網絡的負面效應。在網絡社會中,人們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隱私暴露出來,在此情況下,更加需要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及對他人隱私信息的尊重。無論如何,網絡的存在和發展應當呼喚人類“主人翁”的意識,讓“生態倫理”觀念深入人心,為構建長足發展的網絡生態倫理道德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使網絡媒體持續發展。
(二)堅持無害原則
無害性原則指其行為結果產生好的影響、效果,如果其行為的動機并非惡意,但是所做的行為或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到他人,也稱之為不道德。理查德·A·斯皮內洛認為,“人們應當盡可能地避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盵4]
網絡自出現以來,一直呈現迅猛發展之勢,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民。在網絡便捷化和普及化的今天,網絡逐漸覆蓋人類生活中每個部分,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利用網絡與他人聯絡、交往,并且利用網絡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現代化的網絡社會。筆者認為,使用網絡的最低標準就是不傷害他人的利益,堅守道德底線。從網絡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任何對其他網民、對網絡社會產生危害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是不遵守網絡倫理道德的。
(三)堅持知情與同意相統一原則
所謂“知情同意”,斯皮內洛的解釋是,“知情”是某人對某事自愿表示出意見一致的意思。要使得同意有意義,前提必須是某人對某事“知情”,即他知道即將發生的事件的準確信息并了解其后果[5]。在網絡中,每一個已經出現的、正在出現的以及即將出現的事件,只要是與當事人相關的事,當事人都應當享有知情的權利,在此基礎上由他自己決定是否同意。在網絡虛擬社會中,每個人的知識成果共享,如同現實社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一樣,網絡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同樣存在,網民必須在對方知情并且同意的情況下使用對方的數據、信息,避免使用一些難以征得當事人同意的信息。
(四)堅持文化自信原則
當今中國,無論在面對現實世界還是虛擬的網絡世界,我們都應該堅持文化自信,堅定自己心中的信念,拒絕外來文化的惡性滲透。
當今社會網絡普及率越來越高,人們每天都會使用網絡,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應當自覺抵制通過網絡進行的各種形式的犯罪,牢牢掌握本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堅持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世界網絡大會開幕式上指出,要推動網絡全球治理,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形成良好的全球網絡空間氛圍,不侵犯他國的利益,實現平等、開放、創新、安全的目標。需要在共享經濟中享受網絡的便利,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強治理的人性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在現實和網絡生活中一律平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2]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
OL].(2018-08-22).http://military.cnr.cn/zgjq/gcdt/20180823
/t20180823_524339916_1.html.
[3]張金鳳.構建網絡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初探[J].理論觀察,2005(6).
[4]理查德·A·斯皮內洛世紀道德[M].劉鋼,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5]鄧欣欣,張榮.網絡生態問題的倫理思考[J].理論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