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 目的 探究綜合性心理護理在門診慢性濕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90例門診慢性濕疹患者, 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5例。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39.05±4.81)、(39.62±5.11)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37±5.64)、(43.05±5.9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門診慢性濕疹患者接受綜合性心理護理后, 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值得采納應用。
【關鍵詞】 綜合性心理護理;慢性濕疹;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111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 根據其皮損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期, 與精神緊張、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障礙等內部因素及氣候變化、生活環境等外部因素相關[1]。 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 具有長期反復發作的特點, 遷延難愈, 難以有效根治, 且常合并有感染癥狀,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必須及時予以治療[2]。門診接收的慢性濕疹疾病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不足, 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需加強心理護理干預。本文探究綜合性心理護理在門診慢性濕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慢性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齡最小20歲, 最大57歲, 平均年齡(38.72±6.13)歲;病程最短1個月, 最長5年, 平均病程(2.60±1.02)年;其中, 初中及以下學歷12例, 高中或中專15例, 大專或本科及以上18例。觀察組中男26例, 女19例;年齡最小21歲, 最大57歲, 平均年齡(38.90±6.14)歲;病程最短3個月, 最長5年, 平均病程(2.73±1.15)年;其中, 初中及以下學歷13例, 高中或中專15例, 大專或本科及以上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綜合檢查, 符合第3版《臨床皮膚病學》中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②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監理下展開試驗, 患者知情且同意[3]。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局部皮膚外傷或感染者[4]。
1. 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 根據慢性濕疹手冊治療的流程及注意事項, 結合患者主訴, 對癥施行環境護理干預、專業醫療指導等護理措施,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加強用藥不良反應監測, 如有異常及時采取對癥處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 具體方案為:①認知干預。熱情接待患者, 做好導診工作, 了解患者的就診原因及臨床癥狀, 根據患兒家長的教育層次及文化素質, 及其對于疾病知識了解需求, 站在專業醫療保健角度上, 為患者講解慢性濕疹的誘發因素、臨床癥狀、病程進展、病程轉歸、治療方式及預期療效, 引導患者積極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 同時指導患者如何規避過敏源, 如何正確地進行飲食及運動管理。②負性情緒疏導。慢性濕疹以瘙癢為主要表現, 會令患者煩躁不安, 而且由于病情的反復性, 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容易喪失信心, 出現抑郁乃至自卑的負性情緒, 門診護理人員應該通過與患者的溝通, 以及對于其神情、動作的觀察, 明晰其心理特點, 及時疏導其負性情緒, 為患者分析病情反復的原因, 并給予相應的醫療指導, 通過科學的自我管理, 以降低復發率, 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 選用Zung在1971年制定的SAS, 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 選用Zung在1965年制定SDS, 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情緒。每個量表中均包含20各條目, 每個條目為1~4分, 評分與心理健康狀態呈反比, 其中, SAS量表以50分為焦慮情緒是否存在的界限, SDS量表以53分為抑郁情緒是否存在的界限[5]。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39.05±4.81)、(39.62±5.11)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37±5.64)、(43.05±5.9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濕疹在西醫學研究中被劃分為Ⅳ型變態反應性疾病, 需采用內外兼治的治療方式, 治療后可取得顯著效果, 但遇到過敏源后又會復發, 病情反復, 容易令患者產生抑郁、自卑、焦躁不安等負性情緒, 影響到其睡眠質量, 繼而影響到身體狀況[6]。因此, 對于慢性濕疹患者予以心理護理干預是極為重要的, 在門診可針對這類患者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 通過認知干預提升其病癥認知水平, 并指導患者如何規避過敏源以及進行飲食、作息上的管理, 采取負性情緒疏導、心理支持等措施, 消除其不良情緒, 引導患者積極樂觀的接受治療, 并做好長期防護準備, 遵醫囑用藥, 控制飲食, 以降低疾病發生率[7, 8]。
本研究中,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 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39.05±4.81)、(39.62± 5.11)分,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37±5.64)、(43.05±5.9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綜合性心理護理實施的科學性及可行性。
綜上所述, 門診慢性濕疹患者接受綜合性心理護理后, 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值得采納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曉丹, 劉偉, 閆虹, 等. 門診老年患者候診中負性心理及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6):161-162.
[2] 李燕媚, 林月明, 吳麗英, 等. 中醫情志護理對門診靜脈采血患者情緒的影響. 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2):169-170.
[3] 吳燕. 對在門診輸液過程中發生高熱驚厥的患兒進行急救與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62): 267.
[4] 谷利斌, 徐浩翔, 譚娟, 等. 整合式心理治療對慢性濕疹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和病情變化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1): 2-5.
[5] 車永貴, 習振文, 毛海燕, 等. 局部梅花針叩刺配合拔罐療法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5, 6(21):113-114.
[6] 王芳, 李艷, 劉丹敏. 慢性濕疹患者的綜合性心理護理及效果分析. 醫藥前沿, 2016, 6(28):279-280.
[7] 鄭曉曉. 老年慢性濕疹患者的臨床護理. 吉林醫學, 2012, 33(9): 1958.
[8] 柳林林, 潘麗麗. 中醫護理慢性濕疹.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3(12):147.
[收稿日期: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