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妍 李興廣 張瑜
【摘要】人文教育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重要體現。本文主要從“以人為本”的教育實際出發,將教學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揭示教學改革深層次的問題,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和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教育? 實踐教學? 創新人才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課題“基于網絡環境的地方高校精品課程資源建設研究”(編號:JGJX2017D45)。
【中圖分類號】G64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18-01
引言
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中提倡的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大高校爭先提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口號,但卻忽視了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在實踐教學中融合人文教育是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工程實踐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必然途徑, 目前來看,“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成了許多大學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也意味著我們傳統本科教育模式實現轉型。
1.培養創新人才與人文教育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存在著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專業教育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析和討論。所謂創新人才培養與人文教育兩者的關系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它體現的主要是實踐教學改革和教學方法以及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問題。與之相對,人文教育,所謂“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社會科學即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其目標是傳授人文科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大學生正確認識人自身和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關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它體現的主要是以個人發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感覺到“一種精神失落和價值困惑”、“擔心就業”、“感覺所學專業無趣”,又何談大學培養創新人才?加強人文教育是必須的,人文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更全面的發展,它主要是通過人文精神的啟迪,人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環境的熏陶來引導學生反思自我,完善人格,加強修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徑。
2.人文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
現階段,各大高校通過開放高水平的實驗室,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展社會實踐等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的機會,以及省級、國家級精品課,優秀課,示范中心的建設,充分發揮了各個高校的教育特色,然而,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的觀點:要特別注重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為可持續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支持;現在大學要能夠加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等觀點,我們的大學必須進一步優化大學的人文氛圍,探索出一種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需要注重創新教育要與人文教育相融合。
深刻剖析我國大學教育的歷史因素和當前現狀,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片面地追求科學知識教育,忽略了人文教育;片面地強調認知過程的“知”,忽略了認知過程的“覺”;片面地強調科學的“理性”,忽略了人文的“人性”;忽略了科學和人文的一體性與統一性。傳統理工科在創新教學中,人們往往重視理論和實驗教學體系、內容、方法、手段、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工作,也確實取得了一些優秀成果,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低的問題和弊端逐漸顯現,傳統的僅僅在科學教育層面的改革和創新已經不能滿足當代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同文化環境分不開的
大學的文化氛圍決定著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素質,這就猶如魚水相依,切忌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僅與提高技能相聯系,創新的關鍵在于為學生提供創新的人文環境,只要有了創新的文化,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大學校園需要營造出創新的文化氛圍,逐漸形成一種自由的創新文化,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交流的氛圍,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培養一批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才,對于來自行業企業“人才匱乏”的呼喚,這種校園創新氛圍有益于更多的學生參與實踐、科研訓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結語
大學應該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把創新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學需要多一些人文教育,將各學科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人文教育更追求的是人的更全面發展,社會需要這樣的優秀人才,實現自我的價值,奉獻社會。
參考文獻:
[1]林海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2]闕明坤.大學人才培養:答易行難[M].2011(13):32-35
作者簡介:
劉妍妍(1981-),女,博士,副教授,從事電工電子基礎理論教學、光電信息檢測、圖像處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