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嬌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提出,各個學科的教學策略都進行了優化和改進,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但是,從目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到,存在部分歷史教師不知道如何應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現象?;诖耍P者從自身的歷史課堂教學經驗出發,提出“優化目標設計,促進教師教學”“應用微課教學,提高自學能力”等在初中歷史課堂展開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其他初中歷史教師構建高效課堂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 高效課堂? 教學目標? 微課教學? 探究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38-02
高效課堂的概念是指,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教學效果實現最大化的現象。新課程改革標準當中對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出了要求,因此,在開展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更加注重多元化教學策略的應用,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優化目標設計,促進教師教學
教學目標是每一節課教學設計的開端,同時對整堂課程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的觀念下進行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應當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設計,從而促進教師以教學目標為指導,進行教學策略的合理安排,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進行《燦爛的青銅文明》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新課程改革標準對歷史課程的三維標準要求,結合教材中對本節課內容的安排,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能夠概述在奴隸制下人們的悲慘遭遇等;同時,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在這一時期文明的燦爛與輝煌等;
(2)過程和方法:通過網上查詢、搜集史料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資料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歷史的悠久綿長和燦爛輝煌,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的自豪感,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辨證的歷史觀等。
顯然,上述教學目標當中不僅對學生的基礎的青銅文明歷史知識進行了要求,也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等做出了要求,同時也指出了學生需要培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以上述教學目標為指導開展《燦爛的青銅文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安排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實現《燦爛的青銅文明》這節課的高效教學。不難看出,在進行初中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從而促進教師做出教學安排,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高效構建。
二、應用微課教學,提高自學能力
“短小精悍”是微課教學的特點,也是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偏愛應用微課的原因。在開展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微課進行歷史重點知識的講解,從而引導學生在短時間的微課視頻觀看中,提升自主能力,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進行《大統一的漢朝》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微課的形式促進重點知識的教學。從教材中對本節課內容的安排,我們能夠分析出“漢武帝的大一統”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教師根據重點內容進行時長名為“漢武帝的大一統”的微課視頻制作,并將視頻的時間控制在十五分鐘左右,與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注意力維持程度相適應。當教師在教學《大統一的漢朝》這節課之前,教師將制作好的“漢武帝的大一統”微課視頻投放在網絡空間當中,引導學生以檢索“漢武帝”“大一統”等關鍵詞的形式找到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視頻,并進行自主觀看,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且,在教師正式開始課堂教學《大統一的漢朝》這節課時,因為學生已經對“漢武帝的大一統”等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有所了解,因此,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大統一的漢朝》這節課的高效教學。顯而易見,在開展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微課的形式進行重點知識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在進行微課的觀看中,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且構建高效的歷史知識教學課堂。
三、基于教學內容,拓展相關文獻
教材中所安排的內容與當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結構相切合,因此,刪減了許多歷史內容,也對具體的歷史細節進行了濃縮。在開展初中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的內容,將相關歷史文獻進行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促進學生在豐富的文獻資料中,深化對教材中內容的理解,提升歷史課程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貞觀之治》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與《“貞觀之治”中的民本思想及啟示》《內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實踐效用——以貞觀之治為范例》等相關文獻帶入課堂,并對這些文獻中的內容進行解讀,促進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深化對《貞觀之治》這節課的認知,從而提升《貞觀之治》的教學效果??梢?,在進行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基于教學內容,向學生拓展相關文獻,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創建有效問題,發展探究思維
新課程改革標準中對學生的探究思維做出了要求,因此,在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經濟重心的南移》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教學的內容,向學生提出“為什么經濟的重心開始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產生了什么影響?”等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上述問題的思考中,實現探究思維的發展,并且在探尋問題答案的同時,提升對《經濟重心的南移》這節課的認知,實現高效教學。顯然,在開展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問題的有效創建,促進學生發展探究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有效合作學習,提升綜合能力
從課程改革標準的實行以來,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就被引入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也愿意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中,實現合作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而隨著近幾年高效課堂理念的提出,初中歷史教師也逐步對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優化設計,從而促進課堂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開展《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對合作學習中的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配。多元智能理論當中強調,學生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智力的發育水平和發育的方向上都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之間也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實際應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開展《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對班級中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調查和信息的匯總;其次,教師對匯總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并將學生劃分為“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一般的學生”以及“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差的學生”等三個層級;最后,教師根據劃分好的層級,按照有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分配,盡可能地使每個小組中既有歷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有對歷史知識掌握程度一般和較差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在差異化的組員之間進行互幫互助,實現有效交流,促進合作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升,并實現《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節課的高效教學。不難看出,在進行初中歷史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優化的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并且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的構建并不是一日之成的,需要歷史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繼續應用多元教學策略,逐步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鳳香.創新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華夏教師,2018(2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