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娟
【摘要】本文對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進行了分析探究,旨在推動初中音樂教學水平的進步。
【關鍵詞】初中音樂? 樂感? 音樂鑒賞?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215-02
初中音樂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思維以及音樂能力,并初步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在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便是沒有經過系統性的學習,大多數人也能品味出音樂的美感,只是難以用言語進行描述而已。初中音樂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僅要讓學生能夠體會音樂的美感,更能對其進行專業化的鑒賞,對音樂的美感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述。不過初中音樂的教學現狀來說,部分問題卻阻礙了學生樂感以及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初中音樂阻礙學生樂感以及鑒賞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在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學校以及家長愈發側重于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音樂教學的重心也隨之發生轉移,更加注重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這也就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音樂教學之中的許多問題卻較為嚴重的阻礙了這種趨勢的發展,致使初中音樂的教育目標難以有效實現。
(一)初中音樂教學缺乏實質性內容
與小學教育不同,初中教育往往承擔著升學的壓力,故而導致音樂課并不受重視,往往只是敷衍應付,流于形式,這也是初中音樂教學缺乏實質性內容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教學形式基本就是教師在課堂中播放音樂,根據教材內容隨便提出幾個問題,至于學生是否在教學過程之中提高了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能力則并不重要。而且在音樂鑒賞的環節之中,教師所播放的音樂往往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去甚遠,這就導致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之中無法找到自己喜歡且具有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從而影響了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無法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而教師對于播放的音樂往往也缺乏足夠的理解,難以跟學生分享音樂作品之中所抒發的情感,這就導致學生在聽過音樂之后,并沒有什么實感,很快便遺忘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更遑論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能力了。
(二)音樂教學形式缺乏創新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教師的主體性過強,學生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就導致初中音樂教學形式較為固化、單一,學生在音樂課上也難以滿足自身對于音樂學習的需求,既缺乏選擇音樂教學內容的權力,也無法表達音樂情感的平臺;再者,音樂教學形式的創新性不強,課堂教學的內容永遠只是聽音樂,形式單調、乏味,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溝通,教師也難以從學生那里得到相關的教學反饋,即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有何問題或者感悟,教師也無從知曉,也難以進行點撥。
二、初中音樂樂感培養以及鑒賞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針對上文所描述的種種現狀,我們有必要對當下初中音樂教學進行反思,以求提高學生的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能力。
(一)樂感的培養
為了提升學生的樂感,教師應當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興趣。舉例而言,對于那些喜歡流行歌曲的學生,教師在鑒賞課程中可以適當增加部分流行音樂的內容,從學生喜歡的音樂作品入手,繼而展開鑒賞教學。而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之中,當師生間已經達到能夠平等交流的狀態時,教師即可適當插入古典音樂以及世界名篇。一般來說,學生初次接觸此類音樂作品的時候,難免會表現出排斥、反感的情緒,甚至覺得此類歌曲聽不懂、沒意思,這就需要教師予以正確的引導以及講解,讓其融入到音樂之中。
在這個教學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尤為重要,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調動學生感官來感受音樂,增強音樂教學的實感與震撼力。其次,教師也可以充分收集網絡教學資源,結合視頻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背景,感知音樂背后的故事。例如在教材八年級《我的祖國》的教學之中,單純的進行鑒賞教學,學生可能很難感受到歌曲之中所表達的感情,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視頻內容,先簡要談談捷克共和國的歷史,繼而描述沃爾塔瓦河的風光,然后簡述作者斯美塔那的生平,以此讓學生感悟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鑒賞課教學思考
音樂鑒賞屬于學生綜合素質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對于學生思想觀念、氣質涵養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表述自身音樂感悟以及見解的平臺。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也應走進學生,參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最后請幾名學生代表來闡述對于歌曲的理解與感受,并逐一進行評點分析,在肯定鼓勵學生見解的同時,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總而言之,在音樂鑒賞課程之中,應當給予學生表述自身看法的機會,并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進行初步評估,以便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三、初中音樂樂感培養以及鑒賞課教學的建議
任何科目的學習均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因此在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之中,教師應當極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融入其中,更好的體驗音樂的美感,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實現這一點,教師在進行授課前,從音樂的創作背景入手,試著分析作者創作時的心境,讓學生通過作者的生平故事感受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意義,以此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教師在教學方法之上應當予以創新,可以在教學過程之中融入不同題材的音樂作品,并對作品的共同點以及差異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于不同題材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具體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不同題材的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演奏,并對改編前后音樂作品所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然后交由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由教師做出最后的評點與解析,讓學生在音樂鑒賞上能夠有著更加精準的把握。提高高校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一個教學團隊的優劣程度,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果以及教學的質量,這一點對于音樂教育也是相同的。因此,相關學校應引進一批優秀的教師團隊,從而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工作。對于這一方面,相關人員應該對音樂教學的師資數量進行調整,保證在教師水平達到標準的前提下提高師資數量,此外,音樂教師隊伍還可以引進一些較為專業的教學人才,從而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質量,也有利于學校形成一種充滿正能量的教學環境。在大多數情況下,音樂教師常常是多才多藝的,因此,學校在組織比賽時,可以讓音樂教師成為指導人員,從而提高學校校園文化的氣氛,使音樂教育深深的烙印在學生的心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能力,必須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由于初中生對于新鮮事物的接納程度較強,教師應當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教學活動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積極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鑒賞能力,以此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靜.探析初中音樂樂感及音樂鑒賞教學[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