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恩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4-041-02
摘 要 當前,在國有企業不同程度存在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弱化、虛化、淡化、邊緣化(下稱“四化”)的問題。要解決“四化”問題,就必須根據企業黨組織的歷史地位、執政環境和發展規律,發揮政治優勢,創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水平。
關鍵詞 企業黨建 弱化 虛化 淡化 邊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如何強“根”固“魂”,落實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關鍵在于按照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要求,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關系到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命運問題。
一、國有企業黨建“四化”問題的表現形態
(一)全面領導體現不夠
企業黨組織對堅持和加強黨在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全面領導未得到有效體現,部分黨務工作者對“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認識不夠。
(二)黨建工作重視不足
國有企業黨建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經濟、重業務、輕黨建”的問題,認為黨建工作虛工虛做。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做好企業的“GDP”才是王道,其他一切工作都是陪襯。
(三)組織威信被削弱
黨組織在黨員群眾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不夠,在職工群眾中的威信被削弱。過去職工群眾有困難和矛盾就找支部、找組織。現在,群眾有想法甚至工作一時不如意,就立馬找上一級領導,有的甚至直接越級上訪反映問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不明顯。
二、國企黨建“四化”問題的原因分析
綜合分析上述問題,歸根到底總結一條:在企業發展和管理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不夠,企業黨組織在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未達到充分發揮。這個現象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一是優勢資源被削弱。隨著國有企業改革轉型的發展,企業黨組織原先在企業管理中所擁有的一些優勢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被逐漸地削弱。
二是工作成績難顯性化。企業黨建工作難以直接轉化為效益,更不是上級考核企業經營生產的數據指標。
三是工作方式待豐富。自選動作不多甚至沒有,組織活動形式一成不變、乏有新意,對黨員特別是年輕黨員缺乏凝聚力,對黨外群眾沒有吸引力。
四是業務黨建難兩全。企業基層黨支部書記或黨小組組長等均是由各部門科室行政職務人員兼職,其工作重心和對其的考核重點也以行政工作為主,對黨務工作無暇關心。
三、解決國企“四化”問題的思路對策
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航運市場“新生態”和互聯網信息社會的時代特征,通過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的要求,使之能有效地把黨的理論和主張與企業發展的具體實踐相融合。
(一)加強學習,完善機制促融合,為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夯實理論和群眾基礎
1.落實“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就必須堅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持續貫穿于黨員日常教育的始終,真正做到常態化制度化。堅持學、持續做,全體黨員的學習必將進一步改進、思想境界必將進一步提升、宗旨意識必將進一步強化。
2.促進部門融合。國有企業部門多,黨員團隊來源多元,從事專業多樣,對各類文化的認可度也不同。筆者認為,加大不同部門之間員工的崗位交流力度,是構建交流平臺的有效途徑。通過崗位交流,業務部門和黨群部門的員工在相互學習中,熟悉對方崗位的工作性質、職責和流程,了解不同時點的重點工作,對彼此的工作能做到換位思考,加強溝通、加深理解、增進友誼,更能促進不同部門間的支部共建,并實現組織凝聚,達到思想認同、精神共鳴、溝通順暢、工作順心,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有力推進企業扭虧為盈中心工作。
3.完善教育機制。營造適合企業發展的“家規、家教和家風”。從某一角度來看,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中遠海運散運黨員來自原中遠、中海兩大散運船隊,原企業從部門設置、工作流程到企業文化都存在較大差異。大家匯集在“新散運”大旗下,企業在體制和經營模式改革轉型的同時,在理念和文化上要在員工心中建立起一套與之發展相配套的“家規、家教和家風”,以此教育引導員工沿著企業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所劃定的方向勇往直前。“新散運”成立之初,“四個一”理念便橫空出世,以此融合和團結“新散運”的廣大船岸職工,共同為企業的發展目標一起凝心聚力、攻堅克難。
4.關注社會熱點。單純的政治理論學習內容抽象、原理空洞,學習的動機不明確、目的不清晰,理論轉換為成績或效益的體驗性和時效性缺乏,逐漸淪為講大道理的說教,長此以往不但不能調動對象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易讓人產生厭倦甚至逆反心理。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區分不同對象進行施教,利用各類社會焦點問題和熱點現象,去吸引和激發不同對象學習理論的熱情。
(二)從嚴治黨,強化精神指引,為國有企業的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1.突出關鍵少數。正如革命戰爭時期沖鋒時喊著“跟我上”的共產黨干部他們是關鍵少數;改革建設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焦裕祿、孔繁森、廖俊波他們是關鍵少數;在“十八大”后被查辦的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等大老虎也曾經是關鍵少數。他們發揮的作用之大,波及的影響之巨,將直接影響黨和國家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就是要抓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他們的言辭和舉動是普通黨員和群眾的導向,對黨員群眾的影響作用很大、引領作用很強。
2.完善各類制度。一是要明確黨組織內不合格黨員的認定標準。二是嚴格組織紀律,在組織學習和活動中嚴格實行“請假”制度和“補課”流程,這不但是組織流程,更體現了對黨組織的敬重。三是暢通不合格黨員的流出通道。對于已被明確屬于不合格黨員的處理要敢于碰硬、敢于擔當,對于“三不”黨員要嚴格按照組織流程開展誡勉談話,要求限期整改。經談話無效的要堅決作自行脫黨處理,通過“樹立”此類負面典型,給其他黨員帶上黨紀、“家規”的緊箍咒。
3.理順組織關系。黨員組織關系不順,勢必造成黨組織聯系黨員難,黨員參加學習和活動難、黨員和黨組織發揮作用難等問題。理順黨員組織關系一是要詳細摸清黨員各類情況,建立臺賬,加深黨組織對黨員的了解;二是黨員進出遵循便于開展教育和管理、便于發揮作用、便于開展活動的原則。組織關系轉接要及時,特別是那些離職、退休的黨員要及時將組織關系轉出,不能長期“空掛”在企業原來的黨組織。
4.發展黨員工作。黨員是一個政黨最基礎的組成和活動主體。新時期發展黨員工作,一是要按照十九大精神,嚴格參照《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的要求,把政治標準放在發展黨員所有工作的首位,以此提升組織力,凸顯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二是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按照《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流程》的具體規定嚴格執行,所有流程一環接一環,所有程序都要經得起事后的考察,經得起黨員和群眾的監督。
(三)強化服務,轉變作風抓落實,為國有企業的發展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1.亮身份、兌現承諾。企業黨委要指導屬下黨支部圍繞各自部門的生產任務、經營指標和攻關項目,組織黨員從自身的職責出發、從各自的崗位著手,通過亮黨員身份、明確任務、制定措施,并以此為基礎確立每個黨員具體的承諾事項,把責任指標落實到崗位、細化到個人,以此推動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如中遠海運定點扶貧的云南省永德縣近年來開展的“四雙”工程,其精髓是在黨員中深入推進承諾、踐諾、對諾和評諾活動。該舉措有效地促進了黨員及干部作風的轉變,是增強黨員黨性觀念、發揮先進性作用的一個好載體。
2.重培訓、提升能力。強化能力培訓,一是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根據企業人才興企戰略和員工個人職業規劃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業務實際體現實用性,更要預測行業發展的方向和未來社會的變化彰顯前瞻性;二是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如筆者單位制定的“員工薪酬管理辦法”中的“能力工資”,充分反映員工能力和崗位貢獻的同時,也與員工的收入掛鉤,這就極大激發了大家自發參加培訓、提升能力的緊迫性。
3.建機制、轉變作風。新的社會形勢和企業公司制改革,對企業黨組織在整合能力和動員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黨組織要發揮好工會、團委等群眾組織作用。轉變工作作風,把工作重點放在組織協調好涉及廣大黨員和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從企業的管控者轉化為職工群眾的服務者,以此來提升黨員和職工對企業各級黨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4.抓關愛、促進和諧。企業黨組織要整合優勢資源,促成黨工團聯動,大力實施職工關愛工程,開展送溫暖幫困慰問等活動,妥善安排好困難職工的生活和工作,切實解決好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四)探索創新,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轉型,增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生命力
1.摸索黨建新模式。要將企業的基層黨建工作,從以前的剛性嵌入逐漸向柔性融入過渡,探索出一套共建、共創、共享的黨建模式。黨組織要將群眾關注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加以實施,并要落地見效,這樣才能理順黨的建設與企業發展和員工成長之間的共存、共生關系,將三者統一,實現深度融合,從而讓黨員和群眾切身體會到企業黨建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給力企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的真功夫。
2.探索發展新方案。企業黨組織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企業發展遇到瓶頸期、遲滯期,必須帶領員工群策群力,為企業發展轉型探索新方案、尋找新方向,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例如:中遠海運散運成立后,為積極適應航運業從“新常態”向“新生態”的過渡,在營銷方式上推出了以“準班輪”航線運營為標志的一系列新嘗試,無論是在客戶體驗方面,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3.開發網絡新載體。在“互聯網+”大趨勢下,黨建工作要跟上時代發展,就必須主動融入互聯網思維,構建黨建“智慧通道”,搭建自己的“云平臺”,并以此通過自身的建設為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成長提供一個高效、實時、透明的載體。即可以讓黨員的管理更加精準,又可以可以使黨員的教育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