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領
摘 要 采油氣工程服務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是油田整合各采油廠井下作業、特車和電泵服務業務,成立的專業化采油氣工程服務單位,共有員工4862人。
關鍵詞 員工培訓 提升 競爭力
一、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工作基礎
采油氣工程服務中心成立初期,一無專職培訓人員,二無固定培訓場地設備,三無專兼職培訓師資。中心白手起家,從培訓工作頂層設計入手,成立培訓考核站,建設四級培訓網絡,引進先進管理方法,營造培訓動力機制,為強化培訓堅實基礎。
(一)統一制度,規范行為
為強化員工培訓工作,中心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從頭做起,首選是建章立制,制定了《員工培訓管理規程》《員工持證上崗管理實施辦法》和《員工培訓工作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了工作職責、程序和目標,對管理體制機制科學設計,形成統一的行為規范,凝聚了培訓合力。
(二)強化管理,提升能力
為強化對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和統一管理,中心成立了專門的培訓機構——培訓考核站,要求各三級單位明確一名副職分管培訓,選拔32名精兵強將負責各基層單位的培訓工作,建立了培訓管理人員QQ群、微信群等信息共享平臺,形成上下通暢、左右互聯的培訓網絡,實現管理信息的快速傳遞。
(三)籌建設施,強化保障
積極籌措資金近百萬元,籌建了中心電教室、技師創新工作室、EAP服務站培訓活動室等基礎設施。
二、提升全員素質,培育一流人才
井下作業施工長期處于野外環境,工作條件苦、勞動強度大,危險系數高,針對作業系統人員文化素質低、專業底子薄等現狀,中心大力倡導“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把人才培養作為生存發展的“一號工程”抓緊抓實。
(一)組織引領,激勵崗位成長
制定了《技師工作站管理辦法》《高技能人才管理辦法》《現場難題攻關成果評選獎勵辦法》等管理辦法。建立中心技師工作站及創新工作室,成立井下作業、汽車駕駛、電潛泵與機電3個分站、14個基層創新工作室,搭建了技能人才崗位成長成才的平臺。
(二)以賽促學,打造人才品牌
堅持以賽促學,形成比技術精湛、比業務精通、比工作精心、比服務精細的“比學趕幫超”氛圍,推動技術示范向技術規范提升、技能標桿向技能標準轉化,促進員工提高崗位技能。在集團公司2017年井下作業工具工職業技能競賽中,逐級選拔好苗子,強化學習動力,形成競爭機制,選派8名選手參賽喜獲2金2銀。
(三)外培交流,促進能力提升
為提升井下作業施工科技含量,增強外部市場競爭力,采油氣工程服務中心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高層技術人員培訓,積極選派技術尖子參與油田內外各類學習與交流。
三、強化安全培訓,提升安全技能
井下作業施工,地點不固定,施工環境差。復雜的井況、路況決定了井下作業和特車施工的高風險。中心每天近百個施工現場、近500臺次特車在油區數千條道路上奔波上萬公里,各種危險時刻威脅到施工及道路交通安全。要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風險,安全培訓始終是培訓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堅持持證上崗,把好安全“第一關”
堅持“先培訓再取證,先持證后上崗”,作為集團公司試點單位,積極參與HSE取證考核與上崗晉級掛鉤的先導性試點,工作中精心組織實施,注重實效,使考核達標率由最初的15%上升到70%。努力做好員工取換證培訓,全年組織安全管理、特種作業等取換證培訓4207人次,對未達到持證要求的員工嚴格執行試崗薪酬,安排師傅傳幫帶,確保生產施工安全。
(二)開展案例教育,上好培訓“第一課”
組織安全管理人員對曾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故進行整理,編制印發《典型事故案例匯編100例》,并制作3D動畫視頻作為“HSE第一課”培訓教材,組織基層單位在每周一課前進行分享,用身邊案例、身邊人的教訓增強培訓效果。中心每月組織對案例學習情況進行抽查,增強了廣大員工的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長期持續的培訓不斷強化員工安全意識和遵章守紀的自覺性。
(三)重視應急演練,練好崗位“第一功”
將作業過程中23項現場應急處置預案納入崗位培訓計劃,強化現場培訓,將培訓融入現場施工、交接巡查、設備維護等全過程,堅持對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操作、事故、技術難題等進行模擬及實操演練,把強化員工安全熟練操作和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當作基本功訓練的最重要內容。
四、轉崗儲備培訓,盤活人力資源
面對“寒冬期”人多活少、定額下浮、設備老化等壓力,堅持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整合機構、優化崗位設置等措施,壓縮富余人員1671人。針對性開展轉崗人員和外部市場人才儲備培訓,通過培訓推動人力資源轉型發展,實現“走出去”創新創效。
(一)開展訂單式培訓,著力打造外闖市場“硬實力”
根據內外部市場和員工需求,組織外闖市場普光、華北等項目培訓取證783人次,做到“崗位有需求,持證能上崗”。在普光項目中,甲方提出了增加鉆井液配置的業務要求,這屬于鉆井液工的業務范疇,我中心的員工大多為井下作業工。但為了完成甲方任務,我們迎難而上,通過跨工種復合型培訓解決問題,培訓中除確保理論、實操考核雙合格外,還增加現場導師指導環節,直至從設備工藝流程到泥漿配比配制全部達到現場操作要求,成功實現了跨工種轉型,將富余人員轉化為市場創效的資源。
(二)開展個性化培訓,著力補充員工轉崗“新能力”
中心下屬機械采油技術服務研究所,由于油田電泵采油業務銳減,人員多且年齡偏大,鼓勵45歲以上員工轉崗儲備培訓。2017年機采所參加鉆井液工取證、污水處理工等轉崗培訓36人次,電、焊工、起重指揮、叉車操作等特種操作取證38人次,為外部市場輸送了26人,創收減虧近180萬元。
(作者單位為采油氣工程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