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鵬
【摘 要】本文闡述了在完善審計制度背景下,縣級審計機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審計全覆蓋難度大、審計力量不足、政府投資審計內容偏窄、工作和學習矛盾突出、審計信息化技術滯后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并科學合理地提出了縣級審計機關創新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縣級審計機關;發展過程;問題;對策建議
為保障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等相關配套文件,就完善審計制度有關重大問題提出了框架意見和相關具體實施意見。當前,縣級審計機關在發展過程中對照意見精神,還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科學合理的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為審計事業發展服務。
一、市縣審計機關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審計全覆蓋難度大,審計質量難保證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提出,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提出,對重點部門、單位要每年審計,其他審計對象1個周期內至少審計1次,對重點地區、部門、單位以及關鍵崗位的領導干部任期內至少審計1次,對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專項資金和重大突發事件開展跟蹤審計,堅持問題導向,對問題多、反映大的單位及領導干部要加大審計頻次,實現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蓋。
1.從審計的時效性來講,審計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年,超過三年就降低了審計監督的實效。從審計對象來看,縣級審計機關所轄審計對象且獨立核算的機構大約在二百個左右,審計任務相當繁重。就縣級審計機關而言,在三年之內要對所轄審計對象審計一遍,在現階段面臨較大的困難。
2.當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交辦的臨時性任務日益增多,由于任務重、時間緊,審計人員忙于完成審計任務,疲于奔命,審計人員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有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審計不夠深入,審計目標未完全落實,揭示一般性、表層性的問題較多,而揭示深層次問題較少,直接影響了審計成果的運用,審計質量難以保證,審計風險隱患加大,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矛盾,直接影響審計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審計力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當前,縣級審計力量與審計任務很不匹配,審計人員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嚴重困擾著審計事業的發展。
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投資的不斷加大,經濟責任審計不斷提升,審計項目日益增多,審計工作量不斷加大,“人少事多”的矛盾問題突出。縣級審計機關一線審計人員一般不到60%人,而審計任務卻日益繁重,每年大體完成審計項目二百個左右,還需要配合相關部門完成巡視工作、小金庫清理、村級組織審計、清產核資等多個臨時性工作任務,每年還需要抽調多人參加省廳、市局組織的重點項目審計。同時,還要配合完成縣委、縣政府安排的招商引資、駐村聯戶、文明城市創建等中心工作,審計人員身兼多職,面對日益繁重的審計任務顯得力不從心。
2.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審計轉型的需要,僅僅精通一門專業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時代發展,新形勢發展對審計人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審計人員要做一個“全能型、復合型”審計人才。但縱觀各縣級審計隊伍情況發現,大部分審計人員只是偏重財務方面的知識。既懂財務審計,再掌握金融、基建、法律等現代審計所需要專業知識,又有良好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計算機應用和外語運用的審計人員,簡直是鳳毛麟角,但從審計實際來看,審計又的確十分需要這種人員,雖然大部分審計人員基本能完成審計工作,對其中較高層次如績效審計、計算機審計等含金量較高的審計項目,則由于知識結構相對單一而不能完全開展。知識結構單一、人才資源配置欠缺等因素,影響了審計工作進度和質量。
(三)政府投資審計內容偏窄,側重工程造價結算
當前,各級政府對投資審計都非常重視,要求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審計全覆蓋。由于審計任務重,機關自身力量有限,大多數縣市審計機關都聘請或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從事以工程造價為主要內容的投資審計工作。投資審計涉及建設施工方最直接的經濟利益,審計事項相當敏感;其審計過程比較復雜,而審計結果又比較籠統,質量控制難度較大;社會中介人員參與審計的項目較多,監管力量相對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目前政府投資審計潛伏一定的風險和隱患。現行的政府投資審計事實上在幫助建設單位辦理工程造價結算,監督相對缺失,必須加以規范。
(四)工作和學習矛盾突出,影響審計業務水平提升
長期以來,基層審計人員忙于完成審計任務,疲于奔命的現象非常突出,無法從根本上保證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況且,由于任務重、時間緊,審計人員經常外出審計,審計機關人事教育部門也難以很好地協調好工作和培訓的關系,工作和學習矛盾的怪圈始終未被有效打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業務水平的提高。
(五)審計信息化技術滯后,資源共享不力
縣級審計機關由于底子薄、基礎差,尚未真正做到實施審計信息化特別是計算機審計必需的知識轉型和技術轉型。審計人員滿足于面上的計算機技術運用水平,整體應用還不夠深化,存在不熟悉被審單位的財務電算化軟件和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對審計客體的信息系統操作方法不熟悉,特別是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模塊制作、多維圖像處理等技術運用不夠普及,信息系統審計、遠程聯網審計還未步入正常化、規范化渠道。同時,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基層審計機關僅實現了與財政財務數據共享,未能實現與其他相關部門(如社保、房產、民政、衛生)業務數據共享,如果審計過程中需要這些數據需層層請示后才能拷貝取得;另一方面,也未與審計機關上下級、兄弟審計機關、審計機關內部職能部門之間形成一個有效的信息共享鏈,無法對分散的信息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和使用。
二、創新發展對策和建議
(一)針對審計全覆蓋難度大、審計質量難保證的問題。建議按照《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要求,建立健全與審計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統籌整合審計資源,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和技術方法,提高審計能力和效率。一是合理界定審計全覆蓋的目標。實行分類規劃,分步實施,最終達到整體推進的目標。二是采取強硬措施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從機構編制上對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予以保障,加大對內部審計考核力度,強化部門和單位領導的責任,并依法實施問責。三是大力推行信息化審計技術。信息化審計的基礎是數據,要出臺相應的法規,為建立健全審計數據中心提供保障。要組織研發團隊進行計算機審計軟件的開發,本著“通用、簡便”的原則,研制一批計算機審計分析軟件,加快推進信息化審計,提升審計質量。
(二)針對審計力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建議:一是合理核定審計機關編制,制定審計人員編制定員定額,促進各級政府合理配備審計力量。二是加大高等院校審計專業人員引進力度,充實各級審計機關人員力量,更好地服務于審計事業長遠發展。三是實行審計人員輪訓制度,拓寬審計培訓內容,對在職審計人員每三年輪訓一次,每次不低于三個月學習時間,定期更新審計專業知識,增強審計專業技能。
(三)針對政府投資審計內容偏窄、側重工程造價結算的問題。建議:一是制定和完善政府投資審計辦法,改變目前以工程造價為主的投資審計方式,使審計真正轉變到對政府投資的監督工作上來。二是大力壓縮政府投資審計任務,要堅持審計機關自身審計力量為主、適度購買社會中介服務的原則,確定審計項目數量,降低審計風險,確保審計質量。三是規范社會中介機構參與投資審計行為,審計機關應在可控范圍內購買社會中介服務,同時,定期開展社會中介機構執業質量核查,充分的發揮社會中介的鑒證職能。
(四)針對工作和學習矛盾突出、影響審計業務水平提升的問題。建議:一是加大審計教育培訓力度。基層審計機關應當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剛性學習制度,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學習、課件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要舍得把重要崗位、關鍵崗位的審計人員騰出時間來進行脫產型的“洗腦”、“換腦”式培訓,調整知識結構,使基層審計人員有更多時間、更多機會去學習,有效地克服工作和學習矛盾。二是鼓勵審計人員參加各類職稱考試,盡可能在時間上給予保證,在費用上給予傾斜,著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審計人員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整體審計隊伍素質。
(五)針對審計信息化技術滯后、資源共享不力的問題。建議:一是加大培訓指導,提高應用水平。要加大實用性培訓,有針對性地引導審計人員強化計算機審計應用,特別是數據采集、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計算機審計應用能力。二是上級審計機關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相關考核制度,將審計信息化建設納入年度考核一項重要內容,提高考核分值比重,促使基層審計機關加強信息化建設。三是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應根據審計工作需要,依法向審計機關提供與本系統本單位履行職責相關的電子數據信息和必要的技術文檔。審計機關要建立健全數據定期報送制度,加大數據集中力度,構建審計數據系統和數字化審計平臺,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大數據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2.《當前縣級審計機關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及解決對策》--信豐縣審計局陸經秀
3.審計轉型期基層審計機關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臺州市審計局侯麗君、彭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