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摘 要】隨著國務院及各級政府下發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相關文件,高校養老制度改革已開始穩步進行。本文簡要介紹了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對國家、對學校、對個人的重要意義,以及在改革進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并對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高校;機關事業養老保險;雙軌制
養老保險制度作為我國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參保人員多、涉及面廣等優點,能讓職工退休后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但是機關事業養老保險一直沒有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沒有參加養老保險。2015年以來,隨著《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黑龍江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黑政發[2015]30號)、以及黑龍江省下發的《關于印發<黑龍江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登記辦法>的通知》(黑人社發[2016]33號)要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已經全面開展進行。高校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是機關事業養老保險改革的重中之重。明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前期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及下一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實行養老保險改革的意義
(一)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需要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制度中的重要內容,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勞動者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后得到生活保障。我國從1996年就開始實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但機關事業單位一直未實行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職期間未繳交養老保險,但退休金比一直繳納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要高,這就造成了養老保險的“雙軌制”[1],容易在廣大企業職工中出現不和諧的聲音,不利于社會公平。自2015年起相應文件出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實行與企業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這樣能夠縮小職工間的差距。此次制度改革,不僅關系到高校職工的個人利益,更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因此改革在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中有重要作用,可以打消“雙軌制”的存在,保障廣大職工的利益[2,3]。
在單位養老制度下,國家擁有對職工對管理責任,通過分析延期支付路徑,可以完成退休整改,改變職工的工作狀態。期間,需要分析國家的相關制度正常,將樣來內容進行歸納,分析工作內容、工作自由以及工作期間的限制性因素。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期間,完成了從延期支付到當期支付的過渡,參保人員在崗期間可以按月繳納保險費用。建立個人賬戶以及統籌賬戶,將養老權力從和高校的捆綁關系轉化為教師的可攜帶性財產,而這也為人力資源的自由管理掃清了障礙[4]。
(二)高校運營管理的需要
高校作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因為人員多,人員情況復雜,在此次機關事業改革中是重點改革部門。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使得養老責任的主體變得清晰,未改革之前,國家出經費為退休人員發放工資待遇,許多人會存在鐵飯碗,不思進取等思想。現在的養老類型,從國家-個人型,變為單位-個人型。這樣讓勞動者對自己與學校之間的勞動關系更加清晰。改革前高校教職工存在“吃大鍋飯”現象,退休后由學校出資金為他們開工資,導致整個學校人員結構臃腫,退休費占學校財政負擔比例太大,學校的辦學效益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身上背了“沉重的包袱”。改革后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城鎮職工退休人員接軌,統一由社保部門為其發放工資,解決了學校的財政負擔,學校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建設中來。通過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學校可以借此機會穩定師資隊伍的建設,對崗位設置和聘任工作進行深入的探討,提供了有利保障[5]。
除此之外,通過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學校對自己內部的人力資源配置規劃更加合理。制度改革前,有部分教職工存在懶惰思想,對工作態度不認真,認為學校可以干一輩子。改革后,高校崗位設置有了后勤和保障。教職工都納入了養老保險范疇,人員的流動性和高校的創造活力都會提升,解決了高校多年的后顧之憂。
(三)教職工個人權益的需要
隨著國家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及高校內部“雙師型”師資力量的建設,越來越多的教職工想離開學校,自己創業或到企業從事自身相關工作,但養老保險限制了他們的腳步。在2014年10月之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算作視同繳費來計算繳費基數、繳費年限,但企業職工從1996年1月就開始實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如果教職工要離職,養老保險關系無法轉接,也無法對教職工之前的工齡做養老保險視同繳費,只能教職工自己重新參保,自己花錢補繳之前的繳費年限,給職工造成了經濟和辦事上的困難。養老保險改革之前,教職工大多數愿意在各高校及機關內部流動,而不愿意去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使得高校教職工的流動平臺有更廣闊的選擇余地。養老改革,既有利于教職工自身的職業發展,亦有利于高校人力資源發展。
二、高校實行養老保險改革中的存在問題
(一)教職工心理接受程度
高校教職工原來的思維一直停留在高校工作是“鐵飯碗”,一干就是一輩子的想法中。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使得有些教職工有情緒,心理接受程度不高,他們認為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打破了他們的飯碗,從國家供養到個人繳費,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由高變低。由于教職工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不了解,導致對改革有抵觸情緒。在改革期間,政策突出“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過度辦法”,老人即2014年10月前退休人員,按照原有標準執行退休費,新人即2014年10月之后參加工作,連續繳滿15年后享受退休待遇,中人即2014年10月前參加工作,2014年10月至2024年10月之間退休,享受就高不就低原則,但教職工不了解情況,導致許多臨近退休的職工為了趕上老辦法,紛紛提前提出退休申請,給學校造成了短時間內的師資配置緊張。
(二)高校各類編制職工間社會保險的矛盾
由于編制數量的限制及歷史遺留問題,高校除了正式在編的職工外,還有沒編制的,但簽訂勞動合同的合同制職工,這些合同制職工大多數和在編職工實行同工同酬待遇,但由于繳費基數核算辦法不統一,造成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不一致,無法做到同保險的待遇,在編教職工有職業年金,合同制教職工因編制問題,無法繳納職業年金,并且筆者所在的黑龍江省暫時沒有出臺企業年金政策,導致退休后在編職工和合同制職工退休金不同。
(三)高校人力資源經辦人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高校社會保險管理制度改革最終執行人是各高校人事處的社保保險經辦人員,社保管理經辦的水平與保險工作負責人有很大的關系。目前,高校社保管理工作經辦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而高校社保管理工作在改革初期,需要其管理者有著較高的專業水平對改革進行推進和落實。由于高校并沒參加過養老保險,導致在保險管理上不夠重視,部分經辦人員業務能力不強,無法達到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要求。
三、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下一步方向
國家及地方應盡快出臺對應職業年金的企業年金制度,本著單位自愿繳納原則,讓單位自主選擇是否為合同制職工參保,解決合同制職工和在編職工相比的年金劣勢,減少社會矛盾,讓合同制職工退休后也能享受和在編職工相同的退休待遇。
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為高校其他方面的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校崗位設置與聘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沒有進行養老改革前,高校無法徹底進行崗位聘任,因人設崗情況還存在,甩不開包袱。而養老改革對在崗位設置進行了補充,沒有競聘到合適崗位的人員或考核不合格、降級的人員對應的養老基數也將下調,解聘人員因有相應的養老保險使得操作起來也變得相對輕松。下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完善崗位聘任制度是高校發展的方向。
高校的人才流動問題,高校養老制度改革后,打通了高校和企業人員流動的壁壘,會有更多的教職工向企業流動,如何留住廣大教職工,防止人才過度流失,是擺在高校面前一個重要難題。
自2014年10月開始,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真正走上改革舞臺,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在前期受到了質疑與不理解,只有讓每個人充分了解其意義,快速解決落實時遇到的問題,才能讓改革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王蕊. 當前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0) :44-46.
[2]閆瑋. 高校教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和對策研究[J]. 納稅,2018(1) :185.
[3]安素朝. 高校社會保險工作的思考[J]. 勞動保障世界,2018(12) :37.
[4]翟晶晶. 高校養老保險改革的幾點思考[J]. 工作指導,2017(12) :74-75.
[5]周谷平,韓亮. 論養老保險制度對高校和教師選擇權的影響[J]. 高等教育研究,2018(1) :29-35.
[6]后雙軌制時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困境與突破[J]. 文太林.當代經濟管理.?2018(07)
[7]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的回顧、評析與展望[J]. 龍玉其,劉瑩.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
[8]完成制度安排收官之作 開啟體系完善探索之旅——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述評[J]. 鮑淡如.中國社會保障.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