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雅
【摘 要】盧卡奇在他的作品《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詳細地闡述了物化理論,這不僅僅對我們研究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深而久遠的影響,而且還豐富了自身理論。本篇文章將從物化理論分析當前我國領導干部教育,主要存在著受教育主體物化、教育者物化、教育目的物化、教育內容物化和教育方式物化等一系列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觀念、完善考核機制等方面著手改進。
【關鍵詞】物化理論;領導干部教育;問題及對策
一、盧卡奇物化的概念
盧卡奇在作品中對物化一詞的解釋, 是根據馬克思對勞動異化思想以及商品拜物教思想。在盧卡奇看來, “由于這一事實, 人自己的活動, 人自己的勞動, 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 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 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 同人相對立?!敝黧w是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活動的承擔者, 客體是這些活動指向的對象。而物化現象體現為活動的產物變成了某種自律的東西, 反過來支配人、壓迫人, 讓活動的人失去了主體的地位。
盧卡奇認為物化理論主要表現生產、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 由生產領域中的物化現象入手, 然后把這種分析方法擴展在政治領域, 最后深入到文化領域。
二、盧卡奇物化理論的具體表現
(一)生產領域的物化。在資本主義時代私有制條件下, 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在所有權上相分離, 工人必須以勞動為生時才能夠參與勞動活動, 并且與勞動對象建立客觀和直接的關系, 這種關系不由工人自己決定,時間和地點都是偶然的,且由勞動對象的所有者決定。勞動者不再是一個人, 而是一個可以產生剩余價值的工具以用于資本主義商品的生產與再生產。
(二)政治領域的物化。盧卡奇在他的理論中提到, 為了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物化的過程必須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方式下, 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種適應其需求的法律, 與此相配合, 建立了一系列立法、行政、司法等機構。在這種條件下,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全被法律所覆蓋, 還受到國家機器的干涉和調整。國家機構分工越精細, 異化現象就越嚴重, 人類非人化傾向就越明顯。
(三)意識的物化。物化不僅是一種統治和支配人的外力, 也存在于人類思想結構中。人類同意何種外在物化與物化結構,并遵守物化結構作為外在準則和人類的初始命運, 從此喪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盧卡奇表明, 物化的普遍化正如成為所有人的共同命運一樣, 物化意識在人的生命結構內化中形成, 同樣支配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動。
三、當前我國領導干部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領導干部教育面臨的問題
1.受教育者。進行干部教育培訓是干部的義務, 也是重要的責任。但面對教育測評的壓力, 為了通過各種考試, 干部不得不參加教育活動, 把自己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 不愿意自主消化吸收。
2.教育者。盧卡奇談到物化致使人自身的客體化, 讓人的勞動力變成了可計量的商品形式。有些干部教育培訓機構把教育看成是他們盈利的方式。把勞動力轉化為獲取生存條件的商品。教育者為取得物質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勞動力, 使得勞動力物質化、外在化、商品化, 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本屬于人的東西反過來制約人自身。
3.教育內容。領導干部教育被看成是與其他社會科學相似的一般的知識性教學活動, 用統一的標準和內容來進行干部教育活動, 忽視了不同個體和區域、行業之間的差別, 忽視了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我國領導干部教育以考核為指標, 不得不采用“考試”這一手段來檢測干部教育的成效, 其他方面的檢測和研究運用較少。干部必須對所學的知識加強記憶, 從而忽略了社會實踐。
(二)中國干部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盧卡奇看來, 物化以一種市場經濟社會現象來存在, 是獨一無二的, 具有普遍和必然性。就干部教育的性質而言, 干部教育的物化現象不利于教育目標的順利完成。
1.客觀原因。在盧卡奇看來, 現代大工業生產條件下,勞動過程被分解成一些抽象的操作。于是阻斷了勞動工人與產品之間的聯系, 勞動產品成立為獨立于人而存在的商品,變成一種社會的物, 那么人的勞動與人本身被相應客觀化、變成一種商品。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中國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所以, 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干部教育問題存在的基礎, 干部教育領域的物化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向, 手段的運用不能更好的服務于干部發展, 工具理性代替了對價值的追求。干部教育的形式由一些外在的、客觀的物體呈現出來, 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選擇性被局限, 大大降低教育質量。
2.主觀原因。人們生活在多元的時代, 面對西方價值觀的沖擊, 可能使原本單純且乏味的生活目的變成了不斷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得到更大的權力等。再加上干部平日忙于工作, 在無暇顧及其他事情的時候還需要參加干部教育活動, 導致干部對教育的消極對待, 把自己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作為教育者將經濟利益視為首要目的, 將干部教育這一方式視為獲得自身利益的手段, 造成勞動力物質化、商品化。
四、中國領導干部教育的解決對策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消解受教育者主體異化
人不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 人的發展也是干部教育的目標, 更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是干部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最能體現教育的社會價值, 并最大程度的發揮教育的意義。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本性, 堅持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啟迪, 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提高受教育者的積極性, 由被動到主動。
(二)轉變教育者思想,消解教育者主體異化
教育者的素質直接影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實施的成效。教育者應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保持其自身目的的純潔性, 把干部教育活動視為發揮自身價值的方式。
(三)完善考核機制,消解受教育內容異化
只有通過對社會生活形式進行改造才能克服物化意識。作為干部教育的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思想道德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更應該考察干部是否在掌握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 形成了有利于其全面發展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念。因此, 要真正克服干部教育內容的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 作為主體的人必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 進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
應運用總體性思想把干部教育視為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部分, 堅持以人為本思想, 恢復人的主體地位, 以此逐漸消減對干部教育領域的物化現象, 推進我國干部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
五、結語
研究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不能只停留在書本層面, 還應思考盧卡奇物化理論對現在的中國、當今的世界的啟迪作用。當前, 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因此, 我國應時刻保持警惕, 努力消除經濟活動中的物化及政治領域中的物化現象, 堅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此外, 還應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建設, 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 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科學技術, 考慮人文科學技術的重要意義, 努力避免科學合理性過度擴張的消極影響。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 我國能處理好物化問題, 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刷館, 1999.
[2]盧卡奇.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M].北京:商務印刷館, 1964.
[3]盧卡奇著.杜章智等譯.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俞吾金.實踐詮釋學——重新解讀馬克思哲學與一般哲學理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