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是優秀的教育資源。紅色文化蘊含的愛黨愛國、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革命主義精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教育價值
紅色文化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的革命文化,體現了中國人民愛黨愛國、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質。紅色文化經歷了萌芽、成熟和發展階段。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的封建制度已經不能符合歷史的發展,制度落后、閉關鎖國,百姓民不聊生。為了不被打倒,許多先進青年走向了變革的道路,奮起反抗。1919年的“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1921年成立中國共產黨,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毫不畏懼,用鮮血奉獻國家,他們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值得大家學習和稱贊。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克服困難。改革開放,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紅色文化起源于革命時期,隨著實踐不斷進步和發展,不斷豐富時代內涵。
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教育價值,是一種優秀的教育資源,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紅色文化可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的愛黨愛國人士秉持崇高的政治信仰,義無反顧的抵抗外來侵略者,捍衛國家尊嚴。他們用自己的鮮血鑄造了民族復興歷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爭取了斗爭的最終勝利。紅色文化可以塑造艱苦奮斗的精神。“實事求是,敢闖新路,堅定信念,矢志不移,艱苦奮斗,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無私奉獻” [1]的井岡山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創新,調查研究,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群眾,服務群眾”[2]的延安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3]的“兩彈一星”精神。紅色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寓教于樂。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感人動聽的紅色故事,生動形象的文學作品,身臨其境的紅色旅游基地,均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文藝氛圍,可以傳遞積極向上的情感,激發情感共鳴,從而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塑造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現狀
價值觀影響個人的思想,決定個人的行為。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其價值觀不僅影響學生個人發展,更是影響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未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也在不斷調整和變化。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交往越來越密切。我們在吸收外來優秀成果的同時,也滲透了一些落后腐敗的價值觀,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加速了西方文化以及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輸出,新的社會思潮正在不斷產生和更新,傳統文化和思想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作為社會的年青一代,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受全球經濟化和信息革命的沖擊,中西方思想相互碰撞,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正在不斷蔓延,大學生也在這種風氣下追逐類似的西方價值觀,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逐漸淡薄。
高校對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路徑尚不完善。目前許多高校對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方法依然沿用多年不變的老方法。榜樣激勵,評選先進分子,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越發陷入了“唯成績論”的困惑。思政課程,往往照本宣科式教育,課程設計不夠靈活,課程不具有地域特色,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舉辦講座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短,流于形式,學生并不會深刻領悟。因此,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使其明辨是非,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路徑和意義
(一)運用“微文化”深度宣傳,擴大影響
紅色文化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傳播途徑較為閉塞。紅色文化的傳播通常是通過電視、報紙、書籍等傳統的傳播方式,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變遷,大學生更多接觸的是網絡、手機等傳播速度較快的方式接收信息。我們可以運用“微載體”來加大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比如社交平臺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將嚴肅的紅色文化資源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在有影響力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宣傳,使得這些價值理念和新聞資訊可以用更加貼近大學生的方式走進他們的視野和生活,從而進一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比如大學生會認為傳統的思政宣傳方式是官方政治宣傳的策略,但是會接受并關注同學朋友在微博和朋友圈發送的相關紅色文化資源。一部分學生將自己閱讀的紅色書籍、參加的紅色活動等以微博、朋友圈的方式展示出來,就會有一些人關注并轉發,如果這部分學生也參與進來,就會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這種“微力量”可以逐步推動紅色文化的宣傳,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紅色文化會在“微載體”的傳播下,發揮“微力量”,影響并改善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二)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要提倡將紅色文化進入校園,將紅色資源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要依靠情感熏陶和理論教化來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更要增加富含紅色文化內涵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同時加深對正確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要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就要運用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不僅是一種思想理念和精神文化的教育,更是一種行動的方向教育。開設紅色精品課程,紅色專訪,紅色文化論壇,紅歌會,紅色書籍閱讀等,在課堂教育的同時,連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理論知識賦予實踐,豐富紅色文化教育。比如在校園里開設紅色走廊,學生們可以將自己了解的紅色故事、歷史人物、英雄事跡以圖畫、文字等形式展示在墻壁上,學生們每次走在紅色走廊上,都會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髓內涵。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感受紅色精髓魅力,培養正確的大學生價值觀,同時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
(三)發展紅色旅游文化基地,開發大學生紅色旅游線路
紅色旅游是指具有革命精神,使旅游者在瀏覽參觀的同時可以學習中國革命歷史知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旅游活動。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紅色旅游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學生對于紅色旅游的需求增長,紅色旅游的潛在教育價值日益凸顯。在開發紅色旅游文化基地和線路的時候,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借鑒延安保衛戰、地道戰、地雷戰等,讓歷史場景再現,重溫革命年代的烽火歲月,提高大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度。紅色旅游資源融合了革命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寶貴財富,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不同于課本上枯燥的知識,紅色旅游可以還原歷史,更加真實形象的展示文化精神,使大學生們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和理解社會主義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孚威.論井岡山精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04.
[2]韓延明主編.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5-82.
[3]人民日報理論部.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最新闡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