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福鑫
【摘 要】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想了解什么、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學生對什么感到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準確地指導學生學習。高中鑒賞課教師理解了這一點,課就好上多了。
【關鍵詞】美術;鑒賞;以人為本;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一切學生”等內容,是廣大學校的辦學理念,這都源于“以人為本”的核心科學發展觀,其精髓是以人為先。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意味著美術教育者應該在尊重學生愿望和需求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教學的成功不是決定于教學技巧,不是建立在科學內容、課程計劃上的,也不在于視聽教具生動的表述或生動有趣的讀物上,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建立在正確的人際關系、態度和素養上的。以上可以看出教師了解學生現狀,是真正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那么高中美術鑒賞課是不是也要遵循這一教學思想呢,我在這里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學生個體的特點是豐富多彩的,了解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前提,能否真正地理解學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教學活動的進程與速度。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想了解什么、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學生對什么感到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準確地指導學生學習。高中鑒賞課教師理解了這一點,課就好上多了。高中學生正處在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快的時期,學科知識結構也相對比較完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能力的增強,逐漸對美術欣賞活動產生了很大興趣。這種興趣對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一個人審美能力的提高,并不以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強而呈現上升趨勢。因為在學生身上還存在著許多對美術欣賞學習不利的因素。
撇開社會制約因素不說,就學生自主能力方面就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大多數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無論是系統性還是寬廣性,都遠不能滿足欣賞的需要。如:在欣賞古希臘的美術作品時,如不了解希臘神話就無法理解其內容表現;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時,如果不了解在此之前的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美術樣式,就無法體會到文藝復興美術中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因此在高中欣賞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因素必須加以考慮。第二,學生的審美習慣和方法不能滿足對美術作品的審美需要。長期以來,由于學生缺少對美術語言的感受訓練,他們的審美態度并未完全形成,對藝術的形態、形式、風格缺少識別能力。他們已經習慣了用文字語言描述問題和內容,在對待美術作品時,也總是帶著這種習慣進行欣賞。導致的結果是,面對美術作品卻無法把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情感體驗。比如,在馬蒂斯等人的作品面前,他們無法理解畫面中強烈而夸張的色彩和筆觸,而仍然試圖以再現性繪畫的肖似性特征去理解作品,用文學閱讀的方式去尋找答案。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美術風格的多樣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在欣賞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審美習慣的存在,導致學生缺乏對美術作品形式要素的分析和對作品情感要素的感受與體驗,因而致使審美過程不能徹底完全實現。如果教師不對學生加以引導并給以幫助,他們的審美興趣就會受到挫傷,為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第三,高中學生在欣賞中往往表現出重理性輕感性的現象。例如在米羅的作品前他們無從評說,更不能感受到欣賞所帶來的愉悅。而令人奇怪的是,每個小學生面對這幅作品都能講出一個非常美妙的故事。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高中學生對藝術再造想象力方面的極度匱乏。他們在欣賞作品時往往更善于或是習慣于運用理性思維去分析藝術形象存在的合理性,而缺少運用感知器官去體會作品形式帶來的情感性和精神愉悅。這種不動用情感的欣賞,通常會使欣賞只停留于表層,而不能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更無法深入到作品的內涵和意蘊,因而也就不可能實現對作品的文化情境的深刻理解。這種現象表明,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審美方法的不當,也暴露出他們在審美心理能力上的欠缺。這種能力的缺陷甚至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如:不能或不敢在作品面前發揮自己的審美再造想象,害怕發表自己的審美看法,畏懼權威,畏懼挑戰。長此以往,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們對美的創造能力就不能不令人擔憂。由于這些因素的普遍存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總是出現大致相同的狀況:即: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僅僅流于表面,一掃而過。他們喜歡看外觀,不愿究內涵,喜歡聽教師講,但又害怕自己講;喜歡能看得懂的,害怕看不懂的。
通過以上對學生現狀的了解,筆者認為,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把握學生現狀,切入實際的進行有效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美術知識,介紹美術作品,了解美術流變的關系等,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獨特的藝術語言的理解,從提高視知覺的感受能力去帶動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用心去與作品交流,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習慣態度,提高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加強橫向聯系,拓寬知識范圍學生在欣賞作品時,除了對作品外在形式的感受之外,還想了解更多的與作品相關的知識,以尋求對作品進一步理解和分析的依據。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藝術觀念和態度,那么在欣賞過程中,就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過去的審美經驗去評價與衡量作品,無法與作品的文化情境產生共鳴。二、認識藝術語言,培養審美態度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傳達出來的。如:繪畫中表現出色彩、明暗、筆觸、線條等;雕塑則表現出材質的體積、量感、質感、肌理等。不同時期的作品又會體現出不同的風格與形態。正因為如此,在欣賞學習中,教師應讓學生接觸大量的優秀作品,從中認識藝術語言的作用,對不同美術門類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采取不同的審美態度去進行欣賞尤其是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機會比較和體會各種藝術不同語言的特點,鍛煉用口述和筆述的方式加強對藝術語言的感受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三、采用正確方法,具體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1.直觀感受。對作品最初的直觀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由于這種感受是一種未受干擾的,整體的把握,因而它是新鮮的、生動的。但這種感受的強弱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它取決于觀賞者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和知識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取決于作品本身的知覺樣式。2.分析理解。學生的欣賞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階段,還必須引導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這就有賴于對作品進行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這也就要求接受者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和較高的藝術修養。由此看出,欣賞活動實際上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取得新的知識和感受的過程。教師應該讓學生懂得,分析理解是欣賞的重要步驟,是獲得美感的愉悅的唯一途徑,也是美術欣賞的基本功。教學中應反復訓練學生這種能力,并能熟練地運用。3.審美體驗。觀賞者通過對作品內容和形式深入分析理解后,突然頓悟出作者欲表達的思想和觀念,甚至領悟到所有形式因素都包含著深刻的含義,獲得一種自身已融入到作品之中的體驗,這樣就達到了審美的最高境界。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種體驗的感覺。并鼓勵學生朝著審美活動最高目標去努力。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真正做到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才能有的放矢,使欣賞教學獲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