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
【摘 要】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關鍵詞】心理;就業;因素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動力和希望,但大學生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難免會產生不良的就業心理,這些不良的就業心理嚴重阻礙了高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及人生職業的發展。本文試從客觀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以及主觀因素(個人因素)著手,對大學生產生這些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社會因素
1.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具備了良好的就業環境、生活環境,以及充足的社會資源和日后長期發展的廣闊空間,吸引著大量的畢業大學生蜂擁而至。通過調查,超過80%的大學生都有意愿去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但是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職業出現大面積人才飽和的現象,再加之大量畢業生的前往,加劇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就業矛盾。大多數有意去東部沿海地區就業的畢業生都是滿腔熱情,甚至存在極大一部分畢業生盲目從眾,面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心理問題也就極易產生了。
2.用人單位存在“人才高消費”現象。不同教育程度的畢業生就業時的勞動力價格差距太小,博士生會比研究生在就業競爭中更具有優勢,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優勢,本科生比專科生更有優勢,而且這種擠占效應會愈演愈烈。大多數招聘中,用人單位正在不斷地提高就業門檻,比如之前要求本科生的崗位,會要求研究生學歷、畢業生必須是985或211高校畢業等等,在就業過程中四處碰壁,一部分畢業生就會出現心理失衡的現象。
二、學校因素
1.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不合理。高校的專業如何設置主要是由市場的需求來決定的,這就要求學校在設置專業時緊貼市場需求。這一現實也造成了當前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兩大方面:其一,由于高校要追求市場的需求,不考慮學校師資狀況、學校實際情況,盲目設置專業。其二、很多高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會計”“管理”“金融”等專業人才飽和,導致這些熱門專業的學生就業更加困難。相反,有些專業則比較冷門,就業市場又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
2.就業心理輔導缺乏。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存在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流于形式,難以達到實際效果,重視就業指導卻忽視就業心理輔導,就業心理輔導工作缺乏專業性,對于大學生可能面臨的就業心理問題沒有完善的預警體系等一系列問題。再有,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淡化,要么就是就業輔導工作不夠細致,浮于表面,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不能夠真正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及時解決就業時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缺乏實效性。
三、個人因素
1.職業規劃不明確。現在很多大學生由于受高中填鴨式教育的負面影響,對未來的規劃就止于考取一所好的大學,而在進入大學后,在相對寬松的學習與管理氛圍下,極易迷失自我,沉迷網絡,沒有自主規劃的意識、更提不上職業規劃的科學與合理性,這就導致了這些大學生對自身沒有清晰認識,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適合什么、能做什么,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盲目選擇“熱門行業”、“跟風考研”,從自主擇業的成效上來看,嚴重缺乏積極主動意識與創造性思維。
2.自我調節適應能力較弱。現階段,全國上下全面深化改革,再加之經濟新常態前期陣痛,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劇烈變化,在社會上造成一定層面的輿論和實際影響,每一位大學生都會需要面對社會變革帶來的壓力與挑戰。現在大部分家庭均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長輩的細心呵護與寵溺下成長,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抗挫折抗打擊能力較差,這導致了部分學生自我調節與適應能力的較差,就容易顯現悲觀、消極的情緒,表現為焦慮、不滿、煩躁、抑郁、嫉妒、攀比等具體心理問題,從而對就業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