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客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創業空間。雖然當前我國創客空間這一教學活動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但是目前的發展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創客空間在中職學校的有效構建,可以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所以創客空間模式在中職學校的創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關鍵詞:創客空間;中職學校;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1-002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21
英語單詞“Maker”是“創客”的最初起源,在中國主要代表一部分人群,這部分人群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理念以及自主創新意識。在創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創客空間”。“創客空間”實質上就是一個自由平臺,創業者們在平臺上實現創意交流,我們可以把創客空間作為一個工作室、實驗室。隨著時代的發展,創客空間已經列入十二項影響基礎教育的關鍵技術名單中,這對當代的教育事業來說,必然會有一場顛覆性的變革。
(一)中職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現狀
目前中職學校主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對于學生的自主創新并沒有過多的重視。這種教育現狀導致了學生沒有具備適應社會競爭的能力,而且學生對于社會中的就業環境也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從而在各個工作崗位上要想做出較大的成就較為艱難。2015年李克強總理對深圳柴火創客空間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不久后就提出了培育創客文化,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目前我國的創客空間模式才剛剛起步,還需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摸索經驗,并結合國外優秀的創客空間模式案例,使創客空間模式的開展得以進一步的推進。
(二)社會對創新人才的極度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而且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作為社會人才輸送的重要陣地,中職學校有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創客空間”模式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一教學要求。學生通過創客空間這一平臺,能夠在校園中體驗自主創業人士的樂趣,吸取他們的經驗,為學生離開校園后的創業發展奠定了較為豐富的創業經驗和人生經驗。
(一)開發創客教育課程體系
首先,中職學校應該完善創客教學的課程,作為創客空間構建的基礎條件。開展與創客教育有關的課程,并將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課程開展的切入點,適當調整自身教學模式。例如在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關于網絡創業經營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自主研究開網店,并結合當地的經濟文化使自己的網店更具特色。學生有了自己經營的小事業,自然會對創客教育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其次,中職學校可以將自身的專業教學和創客教育相融合,將理論教學作為基礎教學,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融入專業課程的實踐。學生通過專業實踐激發自身的創新思維,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二)建立內容多樣的創客空間
中職學校在建設“創客空間”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特點,而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建設內容豐富,具有個性化服務的創業平臺。同時,在創客空間中應該具備交流空間、資源檢索功能、實訓空間、數字和工業加工空間等。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具備跨專業項目的創新能力。其次,中職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建立有關創客空間的學生社團,并派遣專門的教師對社團進行定期的指導和維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參與;還可以組織學生構建有關創業、創新、經營的創客團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興趣進行經營,教師為學生經營過程的產供銷提出建議。學生通過自己所學知識的運用和教師的引導,在創業實踐中得到了真實的創業經營樂趣。
(三)把創意競賽納入職業技能大賽
學校應在校園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中加入創意競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園開展的創意競賽。通過學生的參與,學校方面能夠有效地評估出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基本情況,同時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了發揮、鍛煉。例如,在校園中開展一些發明競賽、創造競賽、創業計算競賽等。在競賽活動中,學校若發現學生比較新穎的創新發明與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申請相應的發明專利,以此來增強創新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
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將“創客空間”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不斷完善初步構建的創客教育體系,為學生構建一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創客空間,以此作為學生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的自由平臺、開放平臺。有效地利用創新競賽的教學活動模式,積極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還能夠積極地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馬守國.淺析中職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人才資源開發,2017(20).
[2]蔡衛斌.信息時代下中職創新教育,助力學生核心素養提升[J].電子測試,2016(17).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錢翠(1986.8— ),女,漢族,山東冠縣人,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