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的定義多種多樣,而比較準確的定義是美國主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它比較充分地反映了當代全球化的實質,不少研究也予以證實。全球化使得無論是農民工流入地的政府,還是農民工自身,都很難解決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所有農民工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因此,全球化成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中國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積極地應對全球化。
關鍵詞:全球化;留守兒童;產生原因
一、全球化的定義及實質
全球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不一而足。對此,英國學者朱利亞諾·博諾利等對此做了比較全面的梳理。他們認為,按廣度或內涵可把全球化的諸多定義歸為三類:①主要在一維語境中看待全球化;②把全球化看作一個多維過程,包括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的變化;③把全球化看作一個過程,視為包羅萬象的術語,它影響每個人、每個社區或每個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全球化定義應當既簡潔又能準確反映其實質。顯然,第三類全球化定義,由于包羅萬象,太過寬泛,使人不得要領,不可取。第一類全球化定義,易于人們理解全球化的含義,因而多數學者采用這類定義方式。但由于全球化往往表現出多維特征,包括本質特征與非本質特征,并且主要從一維視角界定時,確實可能會掩蓋全球化的某些方面特征,因而有不少學者采用第二類全球化定義方式。第二類定義方式有其長處,可比較全面反映全球化的特征。但由于這類定義試圖盡量全面表達全球化的內涵,很難突出全球化的核心內容,使人無法準確把握全球化的實質。實際上,第一類全球化定義方式,只要定義恰當還是有效的。盡管全球化具有多維特征,但其內核只有一個,而非多個。因此,我們仍在一維語境中來剖析全球化的定義及實質。
第一類全球化定義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從信息通訊角度,認為全球化是地球上的人類可以用先進通信技術進行信息自由傳遞。
(2)從全球性問題角度,認為全球化是人類在危及共同命運的問題之下達成了共識。
(3)從社會過程角度,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社會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地理對社會與文化安排的約束減弱了,主權受到不同跨國組織的干擾和削弱。
(4)從文化或文明角度,認為全球化是人類社會各種文化或文明發展所要達到的目標,是未來文化或文明存在的狀態,它不僅表明世界是統一的,而且表明這種統一是多樣性共存。
(5)從制度角度,認為全球化是現代性的各項制度向全球的擴展。
(6)從經濟角度,認為全球化是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特別是形成了世界市場。資本、資源超越了民族國家界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與配置。
(7)從體制角度,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
不難看出,從信息通訊、全球性問題、社會過程角度定義全球化,觸及的都是其非本質特征。第四種定義,從文化或文明角度定義全球化,過于寬泛,使人無法理解其核心內容。第五種定義,從制度角度定義,還是比較抽象,很難讓人準確把握全球化的實質。再者,何謂現代制度眾說紛紜,缺乏共識。現實世界中,不同制度,甚至互相矛盾的制度共存現象比比皆是。第六種定義,從經濟角度定義,是最具影響力的一種定義,但它沒有揭示為何不同國家在全球化中獲益不同,并且貿易保護主義時盛時衰,此起彼伏,從未消除。相比之下,第七種定義比較合理,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或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不過,這種定義也存在缺憾,因為不夠準確,仍未明確揭示全球化的實質,比如,不能解釋為何富國至今只占少數,而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仍處欠發達狀態。尋求問題的答案不能脫離美國。
1991年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如今,美國憑借其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四項霸權“四位一體”控制全世界。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課題組從全球200多個國家中,遴選出人口占世界的91.5%、GDP占世界的95.6%的100個樣本國家,經過10年精心測算,2013年推出一份研究報告——《國家健康報告》。研究發現,2011年,能夠獲得“霸權紅利”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士5個國家。然而,美國通過鑄幣稅收益、國際通貨膨脹稅收益、債務收益、海外投資收益、流動性收益、不公平貿易收益、匯率操控收益、金融衍生品收益、大宗商品期貨收益、知識產權收益等,攫取了全球96.8%的霸權紅利,數額高達73960.9億美元,占美國GDP的52.38%;美國人均霸權紅利23836.7美元,居世界第一;美國平均每天取得的霸權紅利是202.63億美元;美國占有的霸權紅利是中國GDP總量的1.03倍,是其官方對外援助的520多倍,是其軍費支出的10倍。
可以說,全球化應當定義為,美國主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這一定義比較準確地揭示了當代全球化的實質。正因全球化是由美國主宰的,因而美國才能獲得任何國家難以匹敵的巨額霸權紅利。
二、全球化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重大影響
解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讓留守兒童與其父母一道在農民工流入地市民化。這就要求留守兒童在城市的住房、照料、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問題得到解決。然而,全球化對中國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使得無論是農民工流入地政府,還是農民工自身都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表明,2011年,美國取得的73960.9億美元霸權紅利中,中國損失最多,為36634.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GDP總量的51.45%;相當于中國每天損失100.36億美元;分別相當于中國軍費、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投入的33倍、44倍、16倍、37倍。中國勞動者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無償為美國壟斷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
中國國內創造的財富的一半以上被美國拿走,中國私營企業的利潤自然極其微薄。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中小企業整體利潤率不到3%。2017年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中國外貿企業的產品利潤90%以上被美國企業拿走了,中方得到的利潤最低只有2%~3%。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2016年,中國私營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中,最高的年份只有7.99%,最低的年份僅4.93%,平均為6.72%。不過,盡管利潤率低,但無論私營企業主自身還是政府,都要將剩余財富首先盡量保障私營企業主的利益。
接下來,中國國內剩余財富的一部分還要先滿足政府財政收入,乃至不少中小企業近一半的利潤都要上繳。不難看出,在政府財政收入中,除了滿足公務員的工資福利待遇,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之外,剩余能夠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是很有限的。所以,城市政府很難為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所有農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最后,中國國內財富的最后剩余部分,可供農民工分配的工資收入顯然是極其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中國農民工自身很難解決子女在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許多農民工最現實的選擇是讓自己的子女成為農村留守兒童。這樣,除了供自己與在農村的家庭成員維持基本的日常開支之外,不少農民工省吃儉用,微薄的工資收入尚有一點結余。
三、結語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全球化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首要原因。事實上,全球化不僅是造成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中國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留守老人問題的首要原因。中國科學院的研究還指出,假如沒有霸權紅利損失,中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每天至少可縮短20%~30%,完全可實行每周工作4天;至2020年,中國可以初步建立起像北歐國家那樣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實現全民免費的醫保、免費的養老、免費的教育等,建成人民幸福、共同富裕的高福利社會。因此,中國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積極地應對全球化。換言之,如果我國能夠有效應對全球化,其意義遠不止大大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而且可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甚至更早實現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不過,具體如何應對全球化,這是一項重大課題,需要我們黨集中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力量才有可能解決,本文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杜曉郁.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勞工標準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李慎明.李慎明:美國靠四大霸權“控股”世界[N].環球時報,2013-05-17.
[3]楊多貴,周志田.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蔡昉.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及中國策略[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11).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劃2016年度項目“江西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研究”(16SH02)。
作者簡介:查明輝(1974—),男,江西浮梁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