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小學的課程逐漸豐富且不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文化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在近年來也逐漸被重視。小學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兒童的音樂興趣更能提升其鑒賞能力以及對美的充分感受。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互動意識;培養
一、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1.提升審美情緒,開拓想象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歌唱、演奏、舞蹈等多種形式展示音樂,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使學生變得更活潑,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音樂獨特的韻律及不同的樂器也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閉上眼睛、細細品味音樂所帶來的美妙場景,發散思維,打開想象,遨游于自己所構想的音樂畫卷中。
2.增強記憶力
人的左腦是理性的,右腦是感性的。音樂其豐富有趣的樂理充實了人類的右腦,使左右腦發展均衡。有研究表明,感性更強的人思維敏銳,看待問題更加全面且記憶力更好,感性思維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單一理性的不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需要動用多項器官。用耳去聽,用眼去看,用手去彈,身體多項機能共同運轉,不僅能提高大腦的反應能力、理解能力,更能提高其觀察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同時,在演奏時也需要手指的靈活操作,這不僅鍛煉了手指的功能,并且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有助于記憶力的提升。
二、如何培養互動意識
1.改變課堂模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課堂教學的模式及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在以往的教育中,由于教師僅僅注重于單純的教,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被吸引,因此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傳統的音樂教學就是老師照著課本念音樂韻律,學生簡單機械地跟讀,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也只是低效率的學音樂。在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應注重課堂模式的改變。老師可以利用吉他、鋼琴等樂器對課堂上準備教授的音樂進行演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激發學生對于課堂、對于音樂的興趣,為課堂上老師進行高效課堂打下基礎。在進行教學時,不僅僅限于跟唱、合唱,也可以借助手搖鈴、木魚、沙錘等簡單的音樂器材讓學生一起參與課堂演奏,在參與中用心感受其韻律。同時可以在課后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制一些樂器,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讓學生對于音樂的節奏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2.分組交流學習
眾所周知,要想使課堂變得高效,每名學生都應參與在其中。分組交流學習是課堂上慣用的學習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將全班同學按人數分為幾個小組,通過每個人聲音的測試,對每個人的音域進行簡單的區分,每個小組為一個小合唱團,在課堂上進行合唱比賽。這樣不僅能很好地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以及同學與老師間的交流,更能增強班級凝聚力以及對于音樂自身的理解和表現。在合唱結束后,由老師進行點評,明了每個小組的不足之處,使之進行改進。同時,嘉獎表現好的小組,激起小組的學習興趣,吸引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融入課堂。在這樣充滿趣味和挑戰的音樂課堂,學生的互動意識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3.文化傳承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國擁有不少燦爛的傳統文化。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學生應注重傳承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學習音樂來了解我國優秀文化并傳承歷史文化,發揚光大。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小學音樂教學不僅能傳授學生理論知識,更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學習中,由于其必不可少的實踐操作,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等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新時代的課堂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應局限于老師教授,還應注重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與學生的互動。
參考文獻:
[1]錢嬋.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培養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4(A0).
[2]潘火英.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2):219.
作者簡介:劉潔(1989—), 女,山東膠州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