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隱身”,是為了讓學生“顯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從演示時“隱身”,藏“巧”于拙滯之中,有意識讓自己“落后”于學生,滿足其好勝心,激發其探究興趣;欣賞時“隱身”,藏“妙”于緘口之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促進學生審美感受的產生及表達;失誤時“隱身”,藏“智”于錯誤之中,理性地將課堂視作師生逐步認識錯誤,并利用錯誤啟發批判性思維的平臺;范畫時“隱身”,藏“創”于留白之間,給予學生創造空間,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適時;隱身;批判意識;創新意識
一、演示時“隱身”,藏“巧”于拙滯之中
美術課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少不了教師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筆者所聽的幾堂觀摩課中,教師用彩紙剪個小狗、用陶泥捏個小人,可謂技藝精湛,學生也是學得認真,作業效果“精彩紛呈”。最后當問起學生你有什么收獲的時候,他們說:老師真厲害!我也制作了一個,但不如老師做得漂亮……是呀,教師是出彩了,但教師的出彩不如學生的出彩,課堂的精彩不等于學生的精彩。在新課程所倡導的理想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既作為人,又作為學習者參與教學活動,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中發展自己,獲得成就與價值體驗,從而表現出主體行為特征。可有的教師常常忘記了目的而只重視手段,煩瑣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并不能帶來學生的發展。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過于出色,就會使學生感到壓抑,反應遲滯。假如教師在教學中能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權勢”弱一些,讓自己的思維慢一些,甚至“停滯”“落后”于學生,藏“巧”于拙滯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好勝心,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收獲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1:例如,蘇少版美術《你喜歡哪個手提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演示手提袋的制作方法。教師先將一張彩紙上下對折,然后將兩側邊折一下,最后在袋口裝上兩根紙條作提手,一只簡易的手提袋完成了。這時,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顯然學生對老師的演示不滿意:“把兩側的折邊藏在里面,這樣更好看,袋子里面的空間也會變得更大。”教師故作不解,讓學生上臺演示操作,只見學生將教師剛才折的袋子拆開,將折邊反方向折后粘貼,然后將小手伸進袋子,欣喜地說:“看,袋子里面變大了!”教師做出欽佩的表情并點贊。這時又有學生舉起小手:“老師,我還能折出上大下小的手提袋!”“真的嗎?你來試試看!”學生上臺演示,將折邊稍作改變,一只上大下小梯形狀的手提袋做出來了 “老師,把袋口的兩邊剪一下就是一只扇形的手提袋了!”……
教師適當地“隱身”,將思考、探究、想象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帶著高漲的學習興趣,在自主思考和交流中摸索到了手提袋更巧妙的做法。教師適當“隱身”,讓學于學生,這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種教學精神和教育情懷。
二、欣賞時“隱身”,藏“妙”于緘口之中
在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并重,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繪畫課與手工課是培養審美情趣的基礎,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升華的過程,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美術課,在欣賞名家作品環節中,教師講述畫家的生平,接著又講畫家趣事,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表現風格……有條不紊地講解,其間還用串詞串聯得天衣無縫。整個欣賞過程教師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場面。其實,欣賞教學中,教師要適時“隱身”,懂得“緘口為金”,多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讓他們充分感受體驗,感受色彩的明亮或黯淡,感受筆觸的飄逸或厚重、感受作者內心的平靜或狂熱,感受作品風格的質樸或華麗等。默默然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思維盡情飛揚,心中或有千言萬語,或只能意會又不能言傳,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豐富審美感受。
案例2:例如,蘇少版美術《水墨園林》一課欣賞教學,課前筆者給學生發送一個“欣賞資源包”,資源包中有本課需要欣賞的多位名家水墨園林作品,讓學生先睹為快,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筆者沒有包辦所有的講解,而是讓學生讀畫幾分鐘,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并鼓勵學生反觀“自我”來欣賞,教師設計問題:“你喜歡不喜歡這幅畫?這幅畫要是由你來畫你會怎么處置?你猜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畫?”當欣賞到畫家謝士強的作品時,學生說:“我很喜歡作品中景物的布局,前景是一大塊假山,占畫面的二分之一,亭子半掩在假山后面,給人庭院深深的感覺。如果讓我來畫,我想添上一些游人,讓園林靜中有動。”可見,這樣的教學能深化學生欣賞的感受,教師的適時“隱身”和問題導引為學生創造想象空間和自在交流與表述創設了環境。
三、失誤時“隱身”,藏“智”于錯誤之中
滴水不漏的“完美”課堂始終是教師的一種追求。但事實上,錯誤伴隨著教學始終,無法規避。泰戈爾有句哲理詩說得好: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關在門外,真理也就被拒絕了。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領悟到錯誤的價值,即錯誤的價值不在于錯誤的本身,而在于錯誤背后的創新價值。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的錯誤,如果能創造性地加以利用,都可以成為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發揮作用。巧妙地將教學智慧隱藏于“錯誤資源”中,并利用錯誤啟發學生進行批判,可以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案例3:例如,蘇教版美術《藏書票》一課教學中,教師演示在膠版板上刻版時不小心犯了個錯誤,將拉丁文“EX-LIBRIS”正刻了,雖然早早發現了,但已無法修改,索性將錯就錯,依舊刻下去。這時,有些“眼尖”的孩子發現了問題,提醒老師刻錯了。老師故作“呆萌”狀,堅持自己是正確的,完成底版。緊接著印制作品,當所有的眼睛聚焦在掀起的藏書票作品時,大家齊聲呼叫起來:“字反了!字真反了!”教師裝作撓頭狀:“怎么會反的呢?”學生馬上找到原因:“這是鏡像原理,印出的畫和底板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字要反方向刻。”教師“恍然大悟”:“對哦,同學們千萬別犯跟老師一樣的錯誤。”
上述教學中,因為教師的疏忽,沒有將字反刻,但教師并沒有回避,而是將錯就錯,藏“智”于錯誤,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正確的操作方法,很好地將這一錯誤化成了課堂上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自主判斷與思考中,學生的智慧被激發了,這樣的引導,注重生成,注重互動,相比較平時教師正確的演示,更能有效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四、范畫時“隱身”,藏“創”于留白之間
范畫是最直接、最具體、最直觀的教學方法,美術教師常常在黑板或紙上當場示范。有的教師范畫時包辦一切,全面的講解,完整的演示,看似扎實,學生也能習得方法完成作品,然而從一幅幅依葫蘆畫瓢的作品中難以尋覓讓人心動的創意。學生學習美術是創造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也是多角度觀察、想象、表現的過程。因此,美術學習氛圍的營造應體現一種創新的理念。在這“創”的過程中,教師的功能,就是逐步隱藏起那些容易形成一元思維的講解或操作,也就是有意識地“留白”,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迪其多元思維,實現由悟到創的思維訓練過程。所以,教師在畫范畫時不一定每幅畫都畫得那么完整,可以有目的地畫一些“留白”或“殘缺”的形象,形成版面空白,讓學生去聯想、去思考、去補充。就如笪重光在《畫筌》中所說:“虛實相生,無畫處均成妙境。” “留白”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案例4:例如,蘇少版美術《表現動態》一課,本課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不同動態動物的表現方法。教學中,教師以畫馬為例進行動態表現的示范,范畫中,教師并沒有完整地演示表現馬的動態,而是先把馬歸納成兩個圓,在第一個圓上添上線變成馬脖子,再添上背和肚子的線條,以及四肢、尾巴。老師:“怎樣讓馬有奔跑的感覺?”學生:“頭抬起,前腿抬高。”教師根據學生所說,在黑板上畫了一高一低的兩個圓圈,馬脖子的線條往后傾斜,腿抬高,學生看后都說:“哇!馬真的跑起來了。”教師接著順勢問:“大家想想,還可以怎么畫,也能讓馬奔跑起來?”有學生說:“馬頭部位低,馬尾部位高,馬脖子向前。”根據學生的發言,讓學生在原來教師畫的馬造型上用其他顏色的粉筆改變,教室里不斷發出驚呼聲。教師提問:“大家想想看,要讓馬奔跑起來,我們要注意哪幾個地方的變化?”學生紛紛說道:“兩個圓圈高低不同,馬脖子位置不同,腿的高度不同,馬尾巴也要飄起來……”得到這樣的啟示,學生畫不同動態的馬或其他動物。在他們的畫紙上,馬兒嘶鳴著往前奔跑、小松鼠從樹上跳下來了、大象抬起兩條腿高興地甩起長鼻子、獵豹奔跑起來了……教師恰到好處的范畫,適當的留白,讓學生既學會了不同動態動物的畫法,又留給了他們創新的空間,減少了他們對教師的過分依賴,作品異彩紛呈。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隱身”,是為了讓學生“顯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教學中的“隱身”并不是說要讓教師完全消失不見,而是要在特定的條件、合適的場合以及相應的問題情境中,針對具體的目標,教師進行靈活的角色轉換,將更多的學習主動權讓給學生,將更寬廣的學習平臺提供給學生,真正讓學生的探究興趣得到激發,審美感受得到體驗,批判思維得到培養,創新意識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80.
[2](印度)泰戈爾.泰戈爾哲理詩選[M].白開元,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
作者簡介:劉亞英(1973—),女,江蘇江陰人,中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