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娟
【摘 要】 通過分析我國部分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數據,研究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能否有效預測GDP增長。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上市公司總體季度會計盈余增長率與未來一至四季度GDP增長率有顯著相關性,而上市公司總體賬面市值比與未來GDP增長率的相關性較弱。進一步研究發現,將兩者納入同一理論模型后,能夠明顯提高兩者對未來GDP增長的預測能力。總體而言,與總體會計盈余相比賬面市值比預測GDP增長的功能要弱很多。
【關鍵詞】 總體會計盈余; 賬面市值比; GDP增長; 預測功能
【中圖分類號】 F2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14-0058-04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GDP是經濟活動關鍵的匯總統計數據,也是經濟增長分析中最重要的變量,被美國白宮和國會用來編制聯邦預算,被美聯儲用來制定貨幣政策,被華爾街用作經濟活動的指標,被商業界用作生產、投資和就業決策的關鍵投入。國外相關研究通過實證的方式探明會計盈余可以通過優化財務系統、主體決策以及提高價格效率的方式使得資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增加經濟環境的透明度,但對會計收益與宏觀經濟之間關系的直接研究較少。會計盈余作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描述企業、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運作和發展,會計盈余有能力解釋失業、通貨膨脹和GDP等宏觀經濟變量。同時,有相關研究表明,總體水平上的會計收益變化將會導致貼現率和未來現金流量發生變化,最終導致總體會計收益和股票價格變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國外學者們從理論研究及應用研究層面上都認為會計信息能夠有效預測經濟發展的趨勢,尤其是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是預測GDP增長的關鍵因素。現有研究已經檢驗了會計盈余能夠幫助預測宏觀經濟,不過關于會計盈余在資本市場中的估值功能以及預測價格變化功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總體會計盈余是預測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外,研究者還認為賬面市值比可以有效預測企業盈利增長和股票收益。著名的托賓Q理論就表明賬面市值比率是能夠預測未來生產力變化和經濟增長的。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目前關于資本市場中賬面市值比對宏觀經濟增長預測功能的實證研究相對稀少。以往大量會計研究提供了關于會計數據在公司層面的信息作用的證據,然而會計盈余與宏觀經濟之間的聯系究竟如何呢?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本文選取了部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與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總體賬面市值比的關系。
(二)研究意義
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價值比能否預測未來GDP增長的功能既具有學術意義也具有現實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面,一直以來學者們都對我國資本市場是否具有預測宏觀經濟的作用存在較大爭議,而英美發達國家已經證實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價值比具有預測GDP增長的功能,這一作用是否在中國也能有效發揮值得進一步探討。此外,學者們更重視會計信息質量,深入研究會計盈余、賬面市值比等會計信息的重要作用能為研究微觀上市公司業績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現實意義層面,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能夠有效預測GDP增長,就能促使企業進行更加合理的管理,制定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決策,獲得更多的盈利。同時也會使得企業更加重視會計信息的披露,保證了會計信息及其他財務指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推動國家經濟健康發展。
二、通過理論分析做出假設
(一)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對GDP增長的預測功能
總體會計盈余以企業會計盈余為基礎,是會計盈余的總合,會計盈余則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重要要素。企業部門的總體盈利情況與宏觀經濟狀況息息相關。蔣國華、饒平貴[ 1 ]研究認為,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可以從其會計盈余等相關信息分析得出。Kenchitchki and Patatoukas[ 2 ]的研究則認為會計盈余作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和GDP的增長必然存在聯系,因此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同GDP的其他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Dexi早在1998年就對會計盈余的預測能力做了研究,發現會計盈余具有較好的預測未來現金流的能力,并且根據會計盈余信息進行預測的結果更加穩定和及時。綜上所述,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應具有預測未來GDP增長趨勢的能力。
近幾年,國外學者開始關注總體會計盈余與GDP增長的關系。多數研究都已論證了總體會計盈余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后來學者又對會計盈余的預測功能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最為重要的是Shivakumar(2007)的研究,他用實證的方法計算出總體會計盈余與實際GDP增長率具有負相關的關系,然而總體會計盈余卻可以預測名義GDP增長。總體會計盈余是整合多數上市公司會計盈余的信息,Gkougkousi(2014)研究表明,總體會計盈余所包含的會計信息與微觀層面單個上市公司的會計盈余信息具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對GDP的預測能力也不同。
我國的基本國情與國外資本主義國家有非常大的差別,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對中國資本市場中的會計信息能否預測宏觀經濟感到好奇。近年來,國內眾多優秀學者通過對多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GDP變化的分析發現,我國GDP的增長總是伴隨著總體會計盈余的增長。這足夠證明在我國GDP的變化與上市公司整體盈余狀況是有密切聯系的。Gallo(2013)通過實證檢驗發現,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增長能夠預測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就實際應用層面而言,宏觀經濟的預測者忽視了會計盈余的重要功能。然而泰勒(1993)等研究認為由于貨幣政策是GDP增長預測誤差的函數,可以基于總體會計盈余增長對未來的GDP增長進行預測。克拉麗達(2000)研究認為可以基于總的會計盈余增長來預測未來的貨幣政策反應。
在我國,有244家上市公司屬于國有及國有控股的大型企業,且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A股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并與大型民營企業共同主導我國資本市場的運作,因此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資本市場的運行情況。此外,在行業構成方面,依據我國的行業分類標準,上市公司主要由制造、信息技術、零售及批發貿易三大行業組成,并且中國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有73.55%的企業屬于這三大行業。這三大行業能夠幫助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還具有降低市場風險方面的作用。由此可見,這三大行業對中國實體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順利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也離不開這三大行業。上市公司在我國的經濟體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上市公司的運營情況能夠很好地體現出整體經濟的微觀運營情況。所以,無論是從產權性質還是從行業構成來看,在我國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會計信息都可以用來代表我國企業部門整體的盈利情況。
通過上文的理論分析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整體會計盈余信息應該具有預測宏觀經濟增長趨勢的功能,故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
H1:我國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與未來GDP增長呈正相關。
(二)賬面市值比和宏觀經濟預測
賬面市值比是股東權益除以公司市值。Fama和French(1993)在股票收益解釋研究中引入公司規模和賬面價值比,構建了一個著名的基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三因素模型。之后,學者們開始不斷研究在微觀層面及企業自身方面賬面市值比的信息含量。陳新元和張天宇(2001)研究發現,賬面價值比的會計信息內容對公司的預期收益具有顯著的解釋力。周芳等(2012)研究發現,賬面市值比也是影響股市的收益率及風險水平的關鍵要素。賬面市值比是Tobin Q的倒數,具有預測投資和實際經濟增長機會的能力,然而現有研究大部分是分析賬面市值比能給微觀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并沒有將關注點放在宏觀GDP是否與其有一定聯系。Abdalla(2016)為了研究賬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預測宏觀經濟的作用,使用100個美國大型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將其納入理論模型中去驗證賬面市值比和宏觀經濟增長趨勢這兩者是否有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呈顯著相關性,因此賬面市值比能夠有效地預測宏觀經濟增長趨勢,在深入研究后還發現其具有較好的功能去預測未來實際GDP增長率。此外,在對未來長遠預測方面,相比于會計盈余,賬面市值比能更加有效地預測宏觀經濟增長。通過分析發現,總體賬面市值比變化與宏觀GDP增長也有一定聯系。
雖然賬面市值比是會計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論上來說能夠預測GDP增長,但是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資本市場中,關于賬面市值比是否還具有這一能力,一直存在爭議。這些爭議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種是認同,另一種反對,并分別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羅宏[ 3 ]的研究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與我國GDP的增長正相關,即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能夠預測宏觀經濟增長的趨勢。第二,謝三百和章鑫來[ 4 ]研究認為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中對市場融資功能過分重視,并且發行新股的價格過高、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壓力過大等因素影響了中國資本市場預測宏觀經濟的功能。此外,辜勝阻(2016)研究認為在外部因素方面,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監管和信息披露體系尚不健全、法律體系仍未完善、執法力度不到位等現實情況,削弱了資本市場預測宏觀經濟的作用,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資本市場波動幅度較為劇烈但GDP仍在增長的現象。因此,在我國還沒有清楚的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總體賬面市值比能夠預測GDP的增長情況。
通過上文的理論分析,本文假設GDP的增長是可以通過上市公司總體賬面市值比預測出的,即:
H2:我國上市公司總體賬面市值比與未來GDP的增長呈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
(一)建立模型
國外已有研究采用100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驗證了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能夠較好地預測未來GDP的增長率,并具有較為成熟的研究模型和方法。本文為了檢驗我國上市公司的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是否同樣具有預測未來GDP增長率的能力,借鑒已有的研究方法,通過分析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與未來四個季度GDP增長率的變化,構建如下研究模型:
因為各個季度的RESg和MBg都存在明顯的序列相關性和季度效應,而這一特性或許會對時間序列的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本文的研究將數據進行一階自回歸處理而不是直接采用總體會計盈余的同比增長率,進而得出更為精準的變化情況,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
(二)數據來源
本研究查看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選取了2003年到2017年的GDP增長數據。同時,從CSMAR數據庫中選取了2003—2017年我國部分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在數據選取時,將上市公司季度會計盈余與賬面市值比低于1%和大于99%的樣本加以剔除,這樣可以減少極端值對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
四、實證分析
本文將選取的108個觀測點數據信息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后,得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數據主要展示了各變量的基本信息。當前季度的總體會計盈余RESg的均值為0.1687,相應的標準差為0.2935,最小值為-0.6325,最大值為1.3123;當前MBg的均值為0.1712,相應的標準差為0.4015;當前季度GDP增長率均值為0.1425。通過表中數據能夠發現,2003年到2017年,我國GDP一直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情況。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穩定健康發展之中。
接下來分析總體RESg、總體MBg與當期季度?駐GDPg、未來第一季度?駐GDPg+1、未來兩季度?駐GDPg+2、未來三季度?駐GDPg+3、未來四季度?駐GDPg+4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相關系數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表2呈現了主要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表2中的數據顯示,當期季度總體RESg與未來四 個季度GDP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均為正值,也就是說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具有正相關關系,不過季度總體RESg與當期實際GDP增長率的相關關系并不顯著。然而,季度總體MBg與當期實際季度GDP增長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顯著性水平為5%;與未來一季度GDP增長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呈負相關關系,相關性最強,預測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的能力也最強;與未來二季度GDP增長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呈負相關關系,與其他季度的GDP增長率的相關關系不顯著。這一數據說明了總體RESg、總體MBg都能夠對未來宏觀經濟的增長趨勢進行預測,不過這兩者的預測方向不同。
下面從整體角度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總體RESg、總體MBg與未來GDP增長率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為了更直觀地展現三者的變化趨勢,本文將相關數據做成折線圖,如圖1所示。圖1展示了2003—2017年我國部分上市公司總體MBg、RESg與我國總體?駐GDPg三者之間的變化趨勢和相互間的關系。通過折線圖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總體RESg、總體MBg的變化走勢大致相同,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關系,并且總體RESg、總體MBg與GDP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和變動方向均大致相同。因此,有理由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總體RESg、總體MBg具有較好的預測GDP增長率的功能。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擇了2003—2017年我國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預測GDP增長的功能。通過實際檢驗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總體MBg和RESg與未來季度的GDP增長率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這一結果說明上市公司總體MBg、RESg能夠很好地預測未來季度GDP增長率。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某種程度上,上市公司總體RESg、總體MBg具有預測我國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的功能。
本文參照理論模型,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驗證了中國上市公司的季度總體賬面市值比是否具有預測GDP增長率的功能。研究結果發現,上市公司的總體賬面市值比與我國未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率變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負相關關系,而與未來第三、四季度的GDP增長率的相關關系不顯著,因此我國上市公司總體市值比只能對短期的GDP增長進行預測。而歐美上市公司的總體賬面市值比與其GDP增長率有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我國企業微觀會計信息的能力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同時,本文將季度總體會計盈余與季度總體賬面市值比納入到同一理論模型,研究他們對GDP增長率變化趨勢預測能力。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兩者共同存在時對GDP增長率變化趨勢的預測更為準確。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國資本市場中總體會計盈余和賬面市值比預測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的作用還有待提高。這可能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出現的時間較晚,尚未發展成熟,也有部分原因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制建設滯后,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仍然存在諸多弊端,針對資本市場的監管體系尚未完善。因此應當努力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提高資本市場會計信息對GDP增長的預測作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中國資本市場更快更穩定地發展。如:進一步加強對市場、企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相關會計制度,借鑒國外市場的經驗做出符合國情的決策;進一步改善企業會計信息的披露制度等。
【參考文獻】
[1] 蔣國華,饒品貴.宏觀經濟政策與微觀企業行為:拓展會計與財務研究新領域[J].會計研究,2011(3):9-18.
[2] KENCHITCHKI Y,PATATOUKAS P N.Accounting earnings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J].Accounting Review,2014(2):89.
[3] 羅宏,曾永良,方軍雄,等.會計信息的宏觀預測價值:基于中國制度環境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6(4):9-18.
[4] 謝三百,童鑫來.何以中國股市不是宏觀經濟“晴雨表”[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