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燕
摘要: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對各單位領導人員在任職期間的財務收支、經營決策等各類經濟活動履行情況進行的審計。關乎對被審計人的評價、對被審計單位的形象、對被審計人的任用決策和對國有資產合理使用的評價決策。實踐中需辨識審計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探尋改進措施規避風險,以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離任審計;風險;應對措施
一、開展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按照規定,對各單位領導人員在任職期間的財務收支、經營決策等各類經濟活動履行情況進行的審計。旨在真實反映被審計人任職期間的各項經濟活動,客觀評價被審計人任職期間的各項經濟行為及廉潔從業情況。
開展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促進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實現的需要,是加強廉政建設、促進干部清正廉潔的需要,是加強干部考核力度、促進考核任用機制健全完善的需要,是加強內部控制、健全管理機制的需要。
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不僅影響對被審計人的評價,也影響對被審計單位的形象,更影響對被審計人的任用決策和對國有資產合理使用的評價決策。因此,辨識審計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探尋改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風險
(一)先離后審的現實導致審計結果易被忽視
實際工作中,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一般是審計部門接到人力資源部門出具的審計委托書時,才開始安排審計事宜。往往會出現實施審計時,被審計人員已經調離原工作崗位,或者已經退休、離職等,即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實施時,被審計人員已經離任。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造成審計人員時間緊,任務重,無法充分獲得審計證據,容易在倉促之下出具審計報告。另一方面由于被審計人員已經離任,對于審計得出的結論,不能很好地應用到單位對被審計人的任用決策中。
(二)責任劃分不明確加大審計人員判斷難度
實踐中,部分單位在劃分責任時,沒有細化追責到人,還有的工作無法完全細化,可能會出現分管責任與主管責任界定不清的情況。另外,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中還需要有統一的評判標準,評價內容、如何評價等標準不一,會影響審計結果,尤其在面對不同情形時,不同的審計組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這樣一方面需要審計人員有較高的自我判斷能力,對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另一方面評價中不可避免會摻雜審計人員的主觀因素,從而增加審計風險。
(三)不確定事項難以定性為審計工作增加風險
離任審計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定因素的存在,如:1.存量資產的價值確認風險。離任審計中,對時間較長的存貨、或因市場變化等諸多因素,交接雙方對存貨的實際價值存在爭議,而審計人員只能審核其庫存成本是否準確,在未完全實現銷售之前,難以確定其實際銷售價格,從而無法準確預估未來走向等。2.債權債務的清理認定存在難度。離任審計時,交接雙方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對債權債務的認定態度也各異,離任者認為各種應收款項不存在壞賬,如其在任均可收回;接任者認為掛賬時間較長或者有其他特殊因素的應收款項均需作壞賬處理等。對一些長期掛賬未付款的債務,交接雙方的認定態度也各不相同。3.未入賬收益費用、或有資產及或有負債的認定存在難度。離任審計實踐中,幾乎都會存在未入賬的費用或收入。還有,企業發生的一些當期甚至近期無結果,卻可能影響后期損益的經濟活動事項(或有資產、或有負債)。對此類事項,審計時交接雙方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對這些經濟事項所持的處理態度也不同。
(四)審計人員結構不平衡,制約審計工作質量
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需要由不同專業結構人員共同完成。但在實際工作中,參與審計的人員大多都是財務、會計專業,實踐中對于一些重大決策事項或特殊事項等可能無法進行專業判斷,從而制約審計質量增加審計風險。另外,審計人員業務知識與專業經驗的層次不同,也會不同程度影響審計工作質量。
三、防范審計風險應對措施
(一)任中與離任相結合,規避先離后審風險
審計部門可在年度審計計劃中安排對所屬單位進行中期審計,開展任中審計,對領導干部的經營管理活動和財務收支情況等進行審計,逐期掌握被審計單位經營狀況,有條件的可以實現一年一審,如果審計任務重可以選擇三年一審,保證在領導人員任期內能做到至少審計一遍。離任審計時,合理運用任中審計結果,減輕離任審計任務重的壓力。任中審計結果與離任審計結論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提高離任審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較好地為企業用人決策提供審計依據。
(二)明確管理責任權限,健全業績評價機制
各單位應充分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明確劃分各級職責權限,做到職責分明、責權明晰。各單位應依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37號《中央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健全完善違規經營責任追究機制,審計人員依照相應規定進行責任界定。單位應建立完善的內部評價機制,明確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及業績考核指標。審計評價需客觀公正、實事求是,評價應突出重點,著重評價與離任領導人員業績管理相關的內容,關系不大的不作為評價領導者經濟責任的依據,避免脫離重點泛泛而談,起不到較好地效果。審計人員應著重采用量化的指標或事項進行評價,審計評價需有相應的證據支撐資料,避免采用過多的自我判斷,規避主觀判斷帶來的風險。
(三)謹慎認定損益,科學界定不確定事項
審計中應審慎認定損失,對于應收債權確認壞賬損失,需要有準確可靠的證據資料佐證,對方破產且破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或者經法院等司法機關判定不能收回的款項,可作為損失列銷,否則審計中不應直接做損失考慮,但是可以作為風險性資產在審計報告中披露,并揭示存在的風險;對存貨和固定資產的報廢,應經實地勘驗或經技術監督等專門機構鑒定得出結論后予以確認。
離任審計中,對被審計單位的潛在虧損、或有負債等尚未實現的不確定事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界定。經核實的存量資產盈虧和毀損、壞賬損失等,不論財務賬面是否予以反映,審計中只要發現有確鑿的證據資料,就應在審計報告中據實調整當期損益。對于存貨成本確認價高于市場銷售價格的情況,其可能出現的損失以及單位或有負債等尚未實現的事項,難以預計出準確的數字,此種情況應在審計報告中披露該經濟事項可能帶來的損失風險,但不應定量,防止審計結論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背離影響評價結果。對預計可實現的收入,應秉持謹慎性原則進行確認,屬于確實實現只是相應票據資料沒有送達的,在核實確認后可以認定收入;對于未經對方確認的預期收入,應審慎認定。
(四)科學制定審計方案,規范流程提高審計質量
實施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從審計方案制訂、審計流程設置、審計方法選擇、審計模板標準化信息化等方面解決審計力量不足、專業結構不合理等帶來的審計質量不能保障的風險。實施審計前,要做好審前調查全面了解被審單位情況,科學制定審計方案;實施審計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審計方案,確定審計重點。注重審計流程設置,通過標準化、模板化的審計作業流程,指導審計人員能快速應用。同時,為保證審計質量,在實施審計前,應注重對審計組成員的選擇,選擇業務能力強、審計經驗豐富的同志組成審計組,并適時對審計組人員進行必要培訓,如果涉及特殊專業或重要事項的,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備特殊專業人員或聘請專家協助審計組開展工作。
(五)審計承諾明確責任,保障報告資料真實完整
審計中,應建立審計承諾制。被審計單位、被審計人員應對審計中向審計組提供的各項證據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書面承諾,保證對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審計組根據被審計單位、被審計人提供的證據資料進行審計,并對其出具的審計報告負責。審計書面承諾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規避虛假證據資料帶來的審計風險。
綜上所述,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綜合性、業務性較強的工作,在審計方案制定、審計流程設置、審計方法運用、審計作業標準、審計人員能力等方面均有較高要求。筆者認為,實施審計時,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來防范審計風險,進而保證審計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