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語文試題對批判性思維的考查與對學科能力的考查緊密結合,注重對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考查。主要的題型為客觀題、探究題和作文題。任務驅動型作文是對批判性思維考查最重要的題型。
【關鍵詞】高考語文;批判性思維;考查特點;題型分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批判性思維被看作21世紀人才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作為承載選拔人才功能的高考,理應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縱觀全國卷高考語文試題,可以看出高考試題注重對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考查,近年來還逐漸加大了對批判性思維考查的力度。
一、考查特點
(一)注重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考查
批判性思維可分兩個維度:一是批判的態度,二是批判的技能。高考語文試題既考查批判的態度,又考查批判的技能,但考查的重點是批判的技能。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卷語文試題,對批判性思維考查的試題,主要是21題和22題。
第21題的要求是參照示例的方式,說明文段中另外兩處推斷錯誤。“一旦引起火災,勢必造成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和“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環境污染,讓空氣新鮮、環境優美”,這兩個推理前提和結論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犯的邏輯錯誤是將或然變成了必然。這道題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技能。
第22題(作文題)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寫對高考的看法,如果簡單選取題目中的觀點,立意則顯平庸。批判性思維要求思考者大膽質疑,提出自己合理公正的看法。顯然,命題的初衷是要求考生寫出對高考的獨特合理和公正的看法。《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歸納批判性思維的技能主要包括澄清意義、分析論證、評估證據、判斷推導合理和得出可靠的結論等方面。所以,單就思維而言,這道作文題全面考查了學生這六個方面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二)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批判性思維強調思維的合理性和公正性,邏輯思維強調推理過程的合理性。但這兩種思維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批判性思維要遵守邏輯思維的思維規則,邏輯思維則是批判性思維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說,邏輯思維能力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技能之一。
高考語文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下面以2018年全國卷語文試題為例作一說明。
Ⅲ卷第2題考查的是對原文論證的分析理解,從邏輯學的角度說,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能力。
Ⅲ卷第22題(作文題),列舉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三條標語,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這三條標語,看似沒有什么聯系,實則有非常緊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這道題的審題立意著重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Ⅰ卷第22題,要求寫讀了材料引發的聯想和思考,想象把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這道題的審題立意著重考查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三)與學科能力考查緊密結合
高考語文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絕不可能脫離高中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而單獨考查,它與考查學科的能力緊密結合,既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當然,思維能力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高考全國Ⅲ卷第21題,既考查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考查了學生邏輯推斷能力。
2018年高考全國I卷第9題“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既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獨立分析和反思的能力。
二、題型分布
(一)客觀題
客觀題設計了若干個正確的或錯誤的選項,叫學生判斷。學生面對這些選項,必須要進行理性的分析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嚴格地說,所有的客觀題都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考查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近年全國卷高考語文試題來看,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作品閱讀、文言文閱讀、古詩鑒賞和語言表達與應用都設計了大量的客觀題,分值在39分左右,涉及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應用表達等多種能力層級,全方面地考查了學生澄清意義、分析論證、評估證據、判斷推導合理和得出可靠的結論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二)探究題
探究題重點考查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源泉,要實現創新,必須借助批判性思維。因此,探究題型也是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考查的重要題型。
2018年高考語文Ⅲ卷第15題,要求是“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一個觀點擺在學生面前,學生必須要經過一番分析論證,判斷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并找出這樣判斷的理由和依據。這類題型考查的是學生分析論證、評估證據和得出可靠結論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三)作文題
作文是高考語文對批判性思維考查的最主要的題型。根據任務指令要求的思維復雜程度的不同,可以把近年的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試題分為以下兩類。
一是看法思考類。材料的主要內容為時事熱點,很多時候列舉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要求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思考。
2015年全國高考新課標I卷作文,材料的內容是小陳的父親開車接電話,且屢教不改,小陳舉報了他,有人點贊,有人質疑;要求是談對以上事情的看法。
僅以選小陳的角度作一簡要分析。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這樣說:“如果提議一提出就馬上被接受,那么我們的思考是非批判性的,反思極少。要將它在頭腦中反復考慮,進行反思,就意味著要搜尋另外的證據,搜尋那些會發展這個提議的證據。”對于小陳做法的兩種看法中的任何一種看法,不能夠馬上接受,必須要反復思考,尋找支持這種看法的理由和證據,進而判斷哪種看法是最佳的看法。《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認為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態度主要包括思想開明、心態公正、尋求證據、盡可能全面充分了解、關注他人的觀點及理由、信念與證據的成功相配、愿意考慮替代選擇和修正信念。所以這道作文題,既考查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技能,又考查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態度。
二是綜合辨析類。材料中列舉了多個概念、判斷或命題,要求考生選擇其中兩三個作文或圍繞、綜合這些材料作文。
2017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題,材料列舉了六句名句,要求“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考生必須首先要理解這些名句,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還要辨析并找出這些名句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選擇有兩三句有內在聯系的名句,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夠準確的立意。審題立意階段,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思辨和綜合的能力。分析理解綜合能力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礎,思辨能力是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重要的能力。
以上對高考語文試題對批判性思維考查的分析,是就主要的傾向性而言的。事實上,思維對所有的認知活動都起支配的作用,學生的考試當然也是如此。批判性思維對思維活動起監測與調節的作用,使思維活動不脫離公正與合理的軌道。從這個角度上說,高考語文試題的許多題型都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了考查。僅僅是有的題型的考查是顯性的,而有的是隱性的罷了。
參考文獻
[1]伯尼·特里林.21世紀技能[M].洪友,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2]戴維·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附 ? ?注
本文系四川省普教科研資助金課題“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川教函〔2018〕495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海淹,1969年生,本科學歷,四川省蓬溪實驗中學高級教師,遂寧市高中語文命題專家,蓬溪縣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及批判性思維培養。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