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芬
摘 要:新媒體是基層黨員工作生活的重要載體,新媒體與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構建起理想信念教育平臺,已經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應做好平臺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機制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3-0100-02
理想信念是人們向往、追求和奮斗的根本目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理想信念堅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標準,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這一條。”以微信、微博、微視頻和客戶端為主體的“三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憑借其所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等鮮明特征,在其誕生后迅速對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新媒體成為基層黨員工作生活的重要載體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報紙、電視、廣播)而言的新型傳媒,是指借助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媒介,通過手機、電腦等不同形式的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等相關服務的傳播媒介形式。隨著博客、QQ、微博、微信及網絡游戲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已經成為基層黨員重要的工作工具、交流工具和娛樂工具,是他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形勢下,新媒體與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和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式,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構建起理想信念教育平臺,讓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基層黨員心中牢牢扎根、茁壯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新媒體背景下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實現條件
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是由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內容和手段、教育環境四個要素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動態系統。
1.教育主體
教育主體是指在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個人或群體,他們是理想信念教育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依據主體的一般類型,可以把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主體分為:個人主體(如黨校教師、基層黨務工作者等)和群體主體(如基層黨組織、黨校)。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動權掌握在教育主體手中,教育主體處于絕對的支配“權威”地位。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主體的支配地位出現了弱化趨勢。由于新媒體具有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廣泛性等特點,教育主體的黨課灌輸、專題講座、理論學習不再是基層黨員干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唯一途徑、唯一手段、唯一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體和教育主導者的地位受到了“撼動”。
2.教育客體
教育客體,是指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被教育主體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這里指基層黨員。
傳統媒體環境下,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是一種傳輸和被動接受的模式,教育主體采用灌輸、說教的方法,生硬地把教育內容傳授給教育客體,忽視教育客體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教育客體處于從屬地位,抑制了教育客體接受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無障礙,基層黨員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寬、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更多,他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動地接受教育主體的灌輸和安排。基層黨員會運用自己的是非觀、判斷力,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要求可以與教育主體平等對話。
3.教育內容和手段
教育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主體向教育客體實施教育的具體要素。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教育。新媒體的超大信息量,使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既豐富又全面;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使教育主體能在第一時間內把教育內容通過專門的網站、網頁傳遞到網絡空間,供基層黨員瀏覽學習;新媒體使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形態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走向動態,能夠把常規教育內容用動畫、聲音、視頻相結合的“富媒體”表現出來,既直觀又形象,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親近感”和“實效性”。
教育手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進行教育活動所采用的載體,其直接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壞。長期以來,基層開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形式是黨課教學、專題講座、黨支部理論學習等,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多半都是居高臨下地將信息直接傳遞給基層黨員,基本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和需求,最終造成基層黨員對教育內容的排斥,無法實現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新媒體的出現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以新媒體為載體展現在教育客體面前,改變了傳統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中教育客體只是被動地、單一地接受教育主體教育的單一模式,使得一個教育主體對應多個教育客體的新模式成為可能。新媒體時代,具有靈活、快捷等特點的搜索引擎、門戶網站、論壇、博客和微博、短信、微信日益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和載體。
4.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是指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有推動或阻礙作用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其中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大。社會環境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是自發的、潛移默化的,其中既有積極正面的影響,也有消極負面的影響,良好的環境會促進理想信念教育的順利進行,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惡劣的環境則會阻撓理想信念教育的順利進行,導致理想信念教育目標不能最終實現。
傳統媒體形勢下,信息主要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來傳播,這些方式一個重要特點是可控性[1]。主動權掌握在教育主體手中,教育主體可以根據確定的教育目標選擇恰當的教育材料向教育客體講授特定的教育內容,促進教育客體正確理想信念的樹立、行為的落實。在新媒體時代,每個自然人既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正是因為網絡傳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特征,使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不僅一些低俗、腐朽落后的思想泛濫,甚至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反共產主義、詆毀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言論也利用新媒體大肆傳播。一些基層黨員不同程度地受到這些錯誤言論的影響,使他們的共產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出現了動搖。
三、新媒體背景下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平臺建設
1.積極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網站建設
要下大力氣去建設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網站,把更多先進的思想上傳到網站上去,因為面對開放的媒體環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落后、反動的東西就會悄然占據。網站內容的設置要加強思想性,提高滲透性,用主流信息占領網絡空間,減少非主流信息,加大正面教育力度,使網站朝著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要加強趣味性、提高吸引力,把傳統教育內容通過文字、動畫、音頻和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增強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加強互動性,提高親和力,建立討論話題、發起在線評論、設立反饋郵箱等,在互動中把握基層黨員理想信念狀況;要加強服務性、提高凝聚力,把解決基層黨員干部思想工作實際與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
2.微媒體平臺的建設
建立以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為龍頭的立體化微網絡工作體系。借助微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及時宣傳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通過與基層黨員的互動,了解基層黨員的思想動態,在大量信息資源中精選有針對性的、有說服力的教育材料,使理想信念教育增強說服力,潤物細無聲地引導他們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培養微信、微博中的意見領袖,發揮其在基層黨員中的重要影響力,在重要時間節點發布理想信念教育相關內容。
(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1.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文化素質
理想信念教育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是引導者,起著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者要扮演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必須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基層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應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終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除此之外,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還應有過硬的理論功底,俗話說,“要給學員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一池水”。所以說,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自己的理論功底。
2.增強基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
在新媒體背景下,基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敏銳的媒介信息意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媒介能力。媒介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媒介存在、媒介發展、媒介運用、媒介需求等方面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人們從媒介的角度去感受、認識、理解和評價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現象、行為,判斷和洞察有用的媒介信息的能力[2]。基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特點,轉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理念和作風,充分認識利用新媒體進行基層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借新媒體之力,拓展工作陣地,增強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基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熟練掌握各類常用信息媒介的操作,能夠獲取和傳播信息、準確鑒別和篩選信息、梳理和分析信息,當好“內容生產者”和“把關人”,引導輿論方向,放大主流意識形態的聲音,有針對性地批駁錯誤言論和思想,凈化、消除輿論場的精神霧霾和雜草荊棘,使其更加清新明朗以促進理想信念的傳播和認同[3]。
(三)機制建設
構建新媒體背景下網絡信息監管反饋機制,要設立專職人員,定期收集新媒體中的相關輿情,建立預警及應急處理工作機制。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云技術,實時關注基層黨員的微信、微博、QQ動態,對主題健康的話題要鼓勵基層黨員積極討論和轉發;對某些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的問題,能馬上做出預警反應,針對問題主動及時出擊。及時發現基層黨員的微信、微博、QQ動態中反映出的基層黨員關注、關心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和意見訴求,化解輿情危機。對于新媒體中出現的導向存在偏差的言論,要予以正面引導;對于違反國家方針政策的錯誤言論,要及時予以屏蔽或刪除,并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要給予行政處罰。
參考文獻:
[1]李恩澤.關于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2]王虹,劉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趙煒.改善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論[J].理論導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