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
【摘要】隨著秦州教育的發展,學困生問題在我們農村中學顯得日漸突出。分析研究顯示,造成學困生學困的原因,主要是心理障礙和外部環境因素影響。針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文章提出學困生轉化的對策為:第一,對學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想辦法改變影響學困生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學困生;形成原因;轉化對策
【基金項目】2018年度天水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秦州區農村中學學困生成因及轉化對策研究” (課題編號:TS[2018]LX 19 研究成果)。
在秦州區教育蓬勃發展過程中,農村中學里學生越來越少,學困生越來越多。學困生我們一般認為是學習差、紀律不好、行為習慣差、貪玩、性格不合群的學生。他們在學校里不認真學習,經常違反學校紀律,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制約了農村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呢?我分析研究了存在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分析研究的結果提出相應的轉化措施,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率。
一、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研究
在秦州區農村,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幢幢新樓拔地而起,學生由國家免費還獲教科書和營養早餐,學校免收學雜費,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寄宿生補助。在這樣優良的環境下,農村中學卻出現了大量的學困生,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1.學困生的形成原因與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有關
科學研究發現,很多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源于人腦中生物化學成分的紊亂。專家相信某些心理健康及環境因素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學困生心理健康受到身體、精神及情感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的重大變化形成的學困生
人的生活存在各種問題,尤其是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有可能是導致學困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罪魁禍首,如親人亡故、離婚、車禍、分居、失戀、經濟損失、無家可歸、受到暴力、虐待或其他傷害等。農村中學的學困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照看孩子上學,或將孩子寄養在親戚家里,孩子長期處于與親人分離的狀態,容易導致出現心理障礙。隨著農村離婚率的上升和意外的發生,出現了單親家庭兒童,這些孩子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心理障礙。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和心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也會形成心理障礙。
(2)學習壓力過重形成的學困生
首先,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中學生所學課程也越來越多,有時候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壓力越來越大,最后可能陷入心理問題的困擾之中。其次,安全感降低。中學生面臨中考這第一次的人生選擇,學習壓力大,因擔心自己落在后面,于是他們為學習加倍努力,這樣容易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形成心理障礙。
(3)性格缺陷形成的學困生
性格一般指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即待人處事的方式,它決定人的社會交往能力。一些學困生,或因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或因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
2.學困生的形成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農村中學學困生形成的外部影響因素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1)家庭教育無方
一些農村家長因文化水平偏低,欠缺教育管理孩子方面的知識,只看孩子寫字沒有,很少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經過學校考試,成績出來后才知道孩子是班上的學困生。家長再追究原因,孩子心情煩悶,不念書了,家長只好先穩住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先去學校讀書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能不成為學困生嗎?
(2)無法抵制手機游戲的誘惑形成的學困生
手機是現代通信工具之一,隨著手機功能的增多,用手機上網聊天、拍視頻、打游戲成了年輕人的喜好。中學生由于好奇心強,在放學之余常沉迷于網絡游戲。一些專家指出,如果要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可見手機對中學生的危害之深。
(3)教師教學失誤產生的學困生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說過,學困生的形成是教學失誤積累所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掌握學情,不完全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沒有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將所有學生放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樣有部分學生掌握了所學知識,會做課后作業,另一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所學知識,課后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出現了抄襲作業的現象。全班作業清一色,一錯全錯,分不出好壞,長此以往,這些抄襲作業的學生就成了學困生。
二、學困生轉化的對策
要使學困生轉變,應從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入手,使學困生從根本上脫困,走上正常的學習軌道。
1.對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和預防
根據學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進行心理輔導與預防。對農村中學父母外出打工的學困生,學校要定期、不定期與家長進行電話聯系,交流孩子在校的學習表現,并鼓勵家長多給孩子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及受尊重的體驗。馬斯洛關于人的需要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當學困生從遠方的家長獲知學校對自己進步的肯定后,他們從心理上實現了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獲得了成就感,這樣會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并朝著良性循環發展。對于父母離異或單親的學困生要多與他們溝通談心,教師要了解他們心中的困惑,給他們講述古今中外與他們有相同境遇的名人故事,分析這些名人是怎么克服困難成就一番事業的,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把挫折當作機遇和挑戰。前進的路上都會有挫折,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態度不同,失敗者在挫折面前倒下,不能重新振作,而成功者則把它看作一次挑戰、一次學習的機會,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要教會學困生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與其被挫折消磨掉信心,不如把挫折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跨越挫折,迎接成功。
2.老師要教育學困生進行自我調整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三個特征。首先,專注并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其次,對自己的生命有控制感,不怨天尤人;最后,把任何一種改變都當作一種挑戰,而不是威脅。這三個特征又可歸結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這些品質不是天生的,可以通過訓練獲得,能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抗壓能力。課程多,心理負擔沉重,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選擇、激烈的競爭,這是擺在學生們面前的事實。老師一定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調整,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和抗壓能力。首先要學會關注自己的優點。唐朝偉大詩人李白曾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即要相信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其次要積極地自我暗示,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每天到校之前都默默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考入重點中學”,或者說“我一定能成功”。再次要學會獎勵自己,讓自己感受到成功感。當每次考試成績比以前有所進步時,告訴家長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東西一定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也一定是對學習有益的,從而獲得成就感。
3.學校要鼓勵學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
性格特點并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性格特點會影響個人與他人的交流與人際關系。在生活中與他人交流并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維持個人心理正常狀態所不可缺少的內容。學困生應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合作意識,與人和諧相處,相互幫助。
4.家校互動
讓教師了解學困生在家學習及生活的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及生活。教師通過召開家長會與家長聯系,建立班級微信群,將學困生在校的進步,如在學校的活動中表現積極向上的圖片和視頻發到班級微信群中,展示學困生積極向上的一面,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培養學困生熱愛學習的興趣,展示學困生學習的成果。
5.消除手機誘惑的影響
家長首先要在經濟上把握好主動權,不將手機交給孩子管理,也不主動給孩子買手機,而且要耐心勸導孩子,并承諾在考上大學以后再買手機。這樣既給孩子信心和希望,又對孩子提出了要求。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
教學是一門藝術與技巧兼具的學問,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啟發教學、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合作教學、分層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有其優點與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有時綜合運用,有時單獨使用,取其優點,避其不足,只為達到一個目標——讓學生學會。在布置作業和提問時,根據學生實際能力進行練習,通過長期耐心的訓練,使學困生走上正常學習的軌道,實現脫困。
三、結語
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復雜,轉化學困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有耐心,多加反思,學校、家庭、學困生要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相信,我們的努力不會白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秦州區農村中學的學困生一定會不斷減少,教育的明天會更輝煌。
【參考文獻】
[1]鄭日昌,鄧麗芳.專業技術人員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
[2]鐘啟泉,編著.學習困難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