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雙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作品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產生“碰撞”,產生火花。語文課堂只有回歸語文生活的本真,充滿生活的氣息,讓學生觸摸鮮活的親切可感的生活化語文,學生才能感受語文的生命脈動。本文從準確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恰當引導學生體會真情實感、開放語文課堂的精神空間等方面努力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活之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核心價值;生活化課堂;
杜威有句至理名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準備。”陶行知先生也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的性質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應該為人的學習、工作服務,特別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為人生服務。因此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生活化,體現“學以致用”的精神。
課堂是師生的一段生活經歷,是生命意義的構成部分。然而目前的語文課堂,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非生活化”傾向,教師并沒有把學生的語文學習當作是“生活”,而是把它當作了“生活的準備”——為了所謂“將來的生活”,剝奪了學生“現在的生活”。教師用自己的目標替代學生的目標,用自己的體驗替代學生的體驗,教師引導學生表達的往往不是真情實感,而是“虛情假意”;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的不是生活的本真,而是異化了的“生活”。語文課沒有產生出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不到語文有助于豐富其生活的意義。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作品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產生“碰撞”,產生火花。語文課堂只有回歸語文生活的本真,充滿生活的氣息,讓學生觸摸鮮活的親切可感的生活化語文,學生才能感受語文的生命脈動,語文課堂才能煥發生活之美。
一、準確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活之美
新的部編版教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有機融合,自然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內容。絕大多數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如果我們盡量將語文課堂教學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感情、個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從而對語文課堂產生濃郁的興趣,獲得全面的發展。
比如七年級下冊的《一棵小桃樹》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寫的一篇語言含蓄、寓意深刻的狀物抒情散文。狀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可謂物中有情、物中有人,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非常善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特殊的情感,然后升華到作者筆下的小桃樹實為作者本人的化身的高度。最后,有的教師會讓學生以“小桃樹啊,我想對你說……”為開頭,擬寫幾句心語,指導學生進行說話、寫話練習。
在筆者看來,聯系整組課文的編排和課題,作者和編者的意圖不僅是告訴我們作者和小桃樹之間的關系,更不僅僅是表現小桃樹的頑強與作者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因為這和學生還是有隔離的。這篇課文和學生的人生、生活有什么關系呢?教者應該讓學生走進自己的課堂,最后又走出自己的課堂,從文本中來,到生活中去。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是特殊的:1976年。那時,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斗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征“文化大革命”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后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征。結合了背景,學生就會發現這篇文章與眾不同之處,明白“這一個”的意義。
因此,教學要發掘文本特有價值,圍繞文本的核心思想,讓學生聯系自身的經歷,交流學習的啟發。我想,這樣的教學,不僅準確把握了文本的核心價值,而且充滿了生活氣息,學生會從中領悟到語文學習的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二、恰當引導學生體會真情實感,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活之美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語文學科是一門充滿活力的學科,教學中以生活為中心,將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把語文教學的內容向社會延伸,注入生活的內容和時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來教育”,課堂就會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和活力。學生就會受到真情實感的熏陶,成為生活中本真的、有真情的人。
楊絳的《老王》寫了人力車夫老王的“苦”與“善”,贊揚了老王知恩圖報、善良淳樸、忠厚老實的美德,表達了作者對像老王那樣的不幸者的關愛、同情、尊重。教學中只要抓住“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主旨句,引導學生學習討論,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學了課文內容以后,教師通常都會設計拓展練習: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或者走近周圍的“老王”,談談啟發。筆者聽了多堂課下來,發現教師盡管都讓學生聯系生活,但由于教師對“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教學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下面是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學案例。
[案例1]
師:你認為應如何對待自己周圍的“老王”?
生:不論何時,不論何地,請記住,讓善良之心永存。
師:說得好!還有嗎?
生:我們的生活被太多假象所蒙騙,以至于缺少了真愛與關懷,為此人們忽略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我們要讓善良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你將是一個最幸運的人。
師:是的。應該愧怍的還有我們自己,從許多人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這一現象中,你認為現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生:善良、同情、關愛……
師:大家講得真好。希望同學們學會關心他人,只要我們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案例2]
師:那么從楊絳與老王的交往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啟示?我們又該如何對待身邊的弱勢群體?
生:前幾天我從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是老婆婆倚在墻邊賣報紙,整個人縮成一團。她的子女孝順,但因為生活太窮,她為了不拖累子女獨自賣報8年。我覺得雖然她的生活和老王一樣貧苦,但是能自立自強,我覺得這樣的人是很值得敬佩的,我們要多關心,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師:說得真好!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看來你是真的有了深切的感悟。還有嗎?
生:我還想到一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例子。重慶的小冬香,5歲時,父親去世,媽媽精神失常。從此,她承擔起照顧媽媽和智障哥哥的責任,還要上學。7年后,媽媽去世,她仍然堅持照顧哥哥,多次拒絕好心人收養。我覺得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
師:同學們講得都充滿真情。你們能不能再結合自己身邊的人來談一談呢?
生:有次在地鐵上,我看到一個人強行乞討,不給錢就叫囂女乘客,還有幾次我看到步行街那里有人瞎編自己凄慘的身世,跪在街邊裝可憐,向路人乞討。我覺得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因為他們好吃懶做,通過博取同情心來盈利。
師:(指導總結)同學們說了很多,都說得很好!是的,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不幸但自食其力的人,我們要理解、尊重、平等對待,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幸運但不自食其力的人,我們要遠離、規勸、報警……
這兩個案例的可取之處在于學生都能準確把握課文主旨,發表自己的主張,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拓展和提升。[案例1]中的教師盡管也試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談體會,但學生所聯系的是“模式化”的比較空洞的“生活”,所以難以產生真情實感。這樣的教學難以對學生產生觸動心靈的影響,起不到真正的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用生活來教育”的作用。[案例2]中的教師不局限于空泛的議論和評價,而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所熟識的真實生活,挖掘生活中細節的魅力,通過真實的生活來感悟真情,體會“善良”的真正含義,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
“聯系生活談體會”是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思想內涵比較豐富的課文常做的一項練習。正因為“常做”,所以學生們也漸漸地摸到了一些“門道”,懂得了一些答題的“套路”。但這些“門道”和“套路”往往會使學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聯系生活談體會”的“悟情”、“導行”作用。其實,生活中最能感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真實的生活細節。一個充滿真情的眼神,要比一句響亮的口號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真實的生活,從細微處感悟真情,讓課堂煥發生活之美,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開放語文課堂的精神空間,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活之美
語文課堂應該建構一種以生活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學生得到教師的信任、理解、支持、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濃厚,有愉悅的情緒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有主動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教師在與學生坦誠的交往中能享受教學樂趣,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和舞臺,成為師生生命成長和精神成長的樂園。
新的部編版語文教材提倡“五個意識”,即整體意識、單元意識、開放意識、實踐意識、學生意識。其中的“開放”意識除了教材內容開放和教學形式開放,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學生精神和思維的開放。
《河中石獸》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以“科學認識世界”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提倡對未知世界的探尋,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對人類自身的挑戰。清代學者紀昀以平易簡潔、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講述了各色人等在河中尋找石獸的趣事。我在教學本課時,堅持新課改基本理念,貫徹以人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伙伴的思想,以問題帶動學生深入文本,注重課內外的聯系和延伸,訓練學生對科學思想的理解,對“實踐出真知”的認識。
緊扣這一“核心”,我在學生談完啟發后,又拋出一個問題:假設現實生活中,河邊一大銅牛滾入水中,我們該如何尋找?學生們的答案出現了不同。于是我抓住大家的思維碰撞點,補充了以下資料。
山西永濟蒲津渡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很有名氣。唐代開元年間,人們在渡口兩岸各鑄造了四尊鐵牛(平均每尊重約36.5噸)、四個鐵人、兩座鐵山等,組成了拴系浮橋所必需的錨碇系統。后因黃河改道,鐵牛等沒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東岸鐵牛由河灘下挖出,鐵牛和鐵人排列整齊,還在原址。(資料見《唐鐵牛與蒲津橋》,《山西文史資料》1999年Z1期)
此時學生更奇怪了,為何同樣是在河中尋找東西,尋到的位置不一樣呢?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投入到原因的分析中。有的說物體重量不同,有的說水流速度不同,還有的說河中有泥而不是沙等。
我肯定了學生們的回答,并總結:“水流中的重物并非每一次都向上流‘轉轉不已,老河兵所說‘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的結論,太絕對了,所以,老河兵有著據理臆斷的嫌疑。而我們課堂現場的同學們,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又認為老河兵的話有道理,所以便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落水的銅牛塑像落入水中,便應在上流尋找,這不也是據理臆斷嗎?”教學到了這個程度,學生們的認識也有了更大的提升,通過自己的討論、交流,明白了我們應該用更科學、更嚴謹的態度去判斷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要通過實踐知其一、其二,更要考慮其三、其四,只根據少量的依據便輕易下論斷是荒唐而可笑的道理。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我培養了學生們實事求是、克服臆斷、拒絕盲從的科學精神,也開放了學生的精神空間,營造了寬松和諧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氛圍,回歸了生活的本來面目。
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樹立了牢固的生活意識,在準確把握文本核心價值的基礎上,開放語文課堂的精神空間,拓展課堂生活的物理空間,變革語文課堂生活的方式,建立起學生渴望的語文生活狀態,才能使課堂回歸生活的本來面目,成為學生學習的生活舞臺,使學生的個體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語文綜合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康橋· 杜威:教育即生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2]約翰·杜威 .我的教育信條[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林海音,鄭明進.學校和社會[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
[4]教育部.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溫儒敏 .語文課改與文學教育[J].教育文匯,2008(05).
[6]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編.語文素養讀本(叢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