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因此,如何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形勢發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訓練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對此,語文教師應過訓練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發揮其學習主觀、能動性,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1-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077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這說明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師一味的講解分析,學生安靜地聽講情形已經成為過去。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自身學力基礎上的東西,然后再通過合作、探究來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方向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如何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形勢發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訓練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是合作、探究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但是,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夠形成的。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在不斷的訓練與總結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獲得提升。那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不少的語文教師習慣于先創設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積蓄必要的學習情感。應該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一般而言,創設了何種的教學情境,學生往往就會帶著相應的情緒進行學習。比如,文章的感情色彩是輕松愉悅的,創設的教學情境當然就必須是與之相適應的;文章的感情色彩是沉重悲傷的,那么創設的教學情境也必須是與之相適應。
如以教學《雨后》一文為例。為了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我們可以在課前創設情境環節這樣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下雨天不小心摔一跤的時候?如果有,能不說一說當時的感受。”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不少學生紛紛做出回答,答案不外乎傷心、沮喪、懊惱、生氣等等。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可故意宕開一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下雨天摔跤還摔得很高興的你們有聽說過嗎?為什么?大家猜一猜。”通過教師這樣的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就種下了懸念的種子,因此也就吸引著他們對課文產生了深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開謎底。
因此,教師想要在接下來的課堂上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合作探究,那么他們就必須在起始環節的情境創設時有意地設置懸念,以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話,學生才會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欲望,并因此而獲得自己獨到深刻的體會。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句話說的就是疑問之于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了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才能伴隨著疑問不斷加深。要知道,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入了不少古今名家的短文,這些短文幾乎都是文字淺顯卻是意旨深遠的好文章。而小學生如果沒有能夠反復地閱讀,深入地思考是很難完全領會作者所蘊含的深刻內涵的。所以說,教師要善于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提出問題,然后通過組內相互解答甚至是班級內部的互相探討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問題的不斷提出和解決,學生的探究行為就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了。
如以教學《豐碑》這篇文章為例。這是一個發生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故事,想要表現的是紅軍戰士頑強的革命意志和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但是對于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很難理解那個年代革命斗爭的艱苦,更是難于理解軍需處長的崇高品質。所以,教師這個時候就非常有必要提醒學生——“為什么稱被凍僵了的軍需處長為‘豐碑?”緊接著以這個問題以核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挖掘出“天氣寒冷,可是身為軍需處長,掌管著軍隊物資分配大權的軍官,卻為什么‘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甚至于被‘凍僵了”等問題,層層推進,一步步通過疑問觸發學生探究欲望,從而進行必要的學習資料補充,引發他們的深入思考。
《論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要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獲得自己獨到而深刻的體會,教師首先就要先教給他們正確的探究方法。這樣的話,學生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快速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妥善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了訓練,知識轉化成為了能力,閱讀理解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基于此,教師就要根據課文學習的內容與過程,準確定位學生將要進行探究的方式方法,于學生探究之前先行傳授,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語文專業知識。并且,教師應注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加以點撥,確保他們按照正確的軌道學習,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果。教給什么探究方法?具體的操作可分為三部曲。
還是以《豐碑》一文的教學為例。第一,針對不懂,提出問題。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提出問題,進行質疑。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補充,最終得出“為什么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等有研究價值問題。第二,教給方法,合作探究。即在質疑的基礎上,明確小組討論的目標,指導學生速讀和精讀的方法,引導他們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經歷來確定思考的方向,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利用人物描寫方法、景物描寫方法、表現手法等方式去分析文段,嘗試著通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等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等,讓學生在掌握相應的探究方案后再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第三,交流總結,形成結論。在學生探究討論結束之后,及時引導學生就探究所得進行交流,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夠產生碰撞,探究結果能夠得到印證。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在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中取長補短,進而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成果。
既然有學生的合作探究,當然就有探究的成果。學生的探究成果如何,如果不組織他們進行交流展示的話,語文教師是不可能知道他們的探究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甚至于連他們的探究方向是否出現了偏移都無從得知。那么,我們語文教師花費了很多的教學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探究,但沒有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這就好比是組織學生進行考試,考試完了之后卻沒能進行必要的質量分析,也沒能根據學生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沒有充分發揮考試的診斷作用和教學導向作用。
因此,教師在進行引導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探討評價,或者是由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點評。
所謂的恰當評價就是針對學生的探究成果給予相應的或是表揚或是批評的評價。在這一點上,有許多的小學語文教師是不夠注意原則的。他們往往會一味地表揚學生,即使是在學生回答完全錯誤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敢指出他們的不足,生怕因此而挫傷了學生探究與交流展示的積極性。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他們的心中也是有著一把尺子的,他們也會知道自己的答案并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他們更希望的是教師指出他們的不足,使得他們能夠明確接下來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因此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進行學生探究成果評價的時候,語文教師應該做的是根據不同的交流情況區別對待,學生的探究成果是優秀的,當然要給予表揚和鼓勵;而學生的探究成果不夠準確,則要指出其不足(最多也就是委婉一些),并且給出下一階段的學習建議。這樣,我們才能給一堂原本很好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堂留下完美的結局。
參考文獻:
[1]盛新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之顯隱融通[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陳江華.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合作[J].江蘇教育研究,2011(2).
[3]李勛根.建構開放的小學語文課堂之我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4).
[4]張玉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J].新校園旬刊,2013(10).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黃慧敏(1982.10— ),女,漢族,福建龍海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