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教育教學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提高了每一時期的教學要求,特別是對具有較強可塑性的群體——小學生。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師逐漸探究出了提升小學教學質量的方式,即融合現代技術與傳統教育。現代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日益突出,因此在小學的各個學科,如數學、語文、英語等教學中,要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融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1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137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普及,同時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可知,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發散思維,他們對于新生事物充滿了期待和向往,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熱衷于新型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因此,教師要重視這一點,開展活潑、生動以及新穎的教學活動,并使其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探究方式。在對多媒體課件進行設計時,要在考慮知識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他們的興趣以及實際學習需要,開展創新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靈活性,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對教學方式進行著不斷的探索,隨著多媒體技術逐漸應用于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逐漸發現了傳統教育融合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來輔助講解教科書上的知識,可以極大地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增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提升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率。此外,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諸多學生未接觸過的方式,可以慢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雖然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依然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語文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語文學習,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還能夠不斷地培育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使得教育者必須要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借助有效的新媒體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以此來進一步推動我國語文教學的發展。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較少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幾乎將多媒體技術貫穿于所有的教學過程中,甚至對于較為簡單的語文知識也會利用多媒體課件來代替口述的方式。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多媒體課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加大對學生的感官吸引力,但是長期廣泛使用會導致學生出現依靠多媒體技術的惰性思維。他們客觀上不愿主觀思考,不愿在課堂上發言,也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溝通,課堂氣氛反而會變得沉悶。此外,較多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語文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拉遠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師生之間實際的互動和溝通,從而導致語文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不利于語文素質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
(二)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式簡單
教師長時間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簡單,形式單一化。目前,科技在不斷發展,經濟在不斷進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新的教學設備已投入其中,但是許多教師并沒有對其加以利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仍然拘泥于傳統的講讀階段,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打擊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即使不少學校已經引入了多媒體教學,但是很多學校的語文課堂依然采用PPT、播放視頻和圖片等簡單的方式來教學,并沒有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和媒體手段來進行語文教學。這樣守舊落后的語文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興趣,更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三)教師缺乏經驗,多媒體技術應用效果不明顯
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全方位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的內涵,提升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的熱情。但是因為利用多媒體教學發展時間較短,教師缺乏經驗,應用效果并不明顯,以至于不能將所教授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對教學質量和效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實際經驗的表現為:第一,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實操能力不夠。很多教師不能熟練地進行新媒體操作,對于技術的運用不夠嫻熟,這樣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尷尬的局面。第二,新媒體技術與語文內容的結合不足。由于教師缺少多媒體的使用經驗,因此無法有效地將語文教學的知識和內容嵌入多媒體載體中去,導致想表現出來的教學內容無法生動地表現出來,也就難以更好地引導學生,不利于學習效果的呈現。
(一)注重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利用自主、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的習慣,這也就要求教師積極換位思考,主動研究學生學習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指導和學習指導中發揮導向作用,創造較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合到這一教學環境中,利用各抒己見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奇妙的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互動的方式,結合生活中的物品來聯系課文中大橋的建設,如與建筑材料相關的玻璃、紙張等。學生會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會對其充滿巨大的求知欲,這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將此種神奇的變化利用直觀的動畫及圖片播放出來,使學生切實感覺到這種神奇的事情是存在的,同時也會更深刻地理解建橋材料,以及大橋的構造原理。
根據科學原理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科學地描述出科學技術發展的顯著成效,這會在有效提高多媒體技術效果的基礎上,降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盲目性,并以此為紐帶,提升教學效果。小學生也很愿意接受該種教學模式,甚至會期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也為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教師態度要嚴謹,仔細備案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效果是否良好,教師的教學態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課前和課堂教學指導中,教師態度要嚴謹,要全面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緊抓學生的興趣點,提升教學質量。
(三)重視語文教材結構,延伸知識維度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使教學內容進一步形象化,可以對網絡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達到全面延伸教學內容的目的。多媒體形式能夠通過動畫、圖片、視頻等聯系相關知識點,并通過有機的結合,達到完善語文知識的目的。融合多種信息,可以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豐富,增添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當然,多媒體形式要重視教材結構,著重考慮具體的規律設計,才可以延伸知識維度,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更好的了解。
(四)注重教學方案科學、合理性
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小學語文課程知識十分復雜,相關教材涉及的信息量大,教材內容豐富,而小學生普遍缺乏生活經驗,個人認知水平較低,這將會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科學的教學課件,以新穎的圖像或動畫形式,有效地將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融入教學中,幫助學生排除學習的阻礙,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例如,在《落花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花生各個階段的生長狀態進行直觀了解,然后對課文中借物喻人的擬人寫作手法進行把握。這種趣味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升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可以使學生感悟到課文中的核心內容。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小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理解并接受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將多媒體的趣味性凸顯出來,豐富語文知識,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使教學工作逐漸實現現代化,最終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發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學習的代價研究[J].環球市場,2016(27).
[2]馬學良,范德生.運用多媒體技術 ?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
[3]張科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10).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琴(1995.10— ),女,漢族,湖北恩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