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摘? 要:該文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課程出發,探討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的理論基礎、要素分析、傳播模式及發展途徑。致力于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設計與傳播研究。
關鍵詞:MOOCS? 傳播? 國際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c)-0173-02
隨著湖南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日益發展,作為地方本科院校開設的國際化課程,具有辦學時間短,師資相對缺乏,學生的基礎較弱等特點,MOOCS可以為學習者提供開放、共享、自主、交互的學習環境,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將國際化課程立足于本土,加強與國際環境的溝通與交流。推動中國文化與國際環境的融合發展。
拉斯韋爾的經典“5W”傳播模式提出的傳播過程包含了五個基本要素,在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的傳播過程中則分別對應:教師、學習內容、學習平臺、學習者及學習成效五大要素,在傳播過程中五大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遵循傳播的基本規律之上形成了多向交互的國際化課程傳播模式。
1? 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的要素分析
1.1 傳播者:教師共同體
傳播者作為國際化課程傳播的起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制作信息、傳播信息,控制信息等作用。作為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者,教師并不是僅限于個人,而是擔負制作、傳播、控制傳播信息的教師共同體,包括專家、教師、教學團隊、學習者,學習小組、平臺技術團隊等。
1.2 傳播內容:國際化課程
傳播內容作為國際化課程傳播的中心,在傳播過程中,包括教學課程內容與教學傳播方式,作為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內容,而是國際視野下以課程為中心的知識集合體及相關的腳手架,包括在線視頻、在線討論、作業、評價、反饋、拓展等一系列學習活動。
1.3 傳播媒介:以MOOC為中心的融合媒體
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的中介,作為傳播信息的載體,一直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變化,使信息得以延伸和擴展。基于MOOC的傳播媒介是基于網絡的傳播環境,具有免費、共享、互動等功能,為教師和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的共享,并為學習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同時還具備教學管理、學習考核、文化傳播的功能。
1.4 受眾:學習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
受眾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接收者,是傳播過程的起因,又是傳播過程的目的。是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再造信息,直至成為另一個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
1.5 傳播效果:多維度的學習成效
傳播效果是傳播過程的結果,是傳播內容通過傳播媒影響受眾的思想與行為,最終對社會產生影響。在國際化課程的傳播中,學習成效不僅僅指學習者獲得的知識,還包括學習者獲得的文化涵養和自我成長,具有多維性。
2? 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的模式構建
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具備了基本的傳播要素,同時也遵循了傳播的基本規律,如圖1所示: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方式與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不同。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是從教師到學習者的單向傳播模式,而MOOC環境下的課程傳播模式是教師、傳播媒介及學習者之間的多向傳播模式。傳播要素也不僅僅只是扮演了傳播中的固定角色,網絡學習環境下還會具備多重身份。各傳播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形成較為生態的學習環境。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發生的特定傳播活動,而MOOC環境下的課程傳播模式是時空分離,學與教分離,學習碎片化、自主化的傳播活動。MOOC環境為教師提供了學習相關的反饋,承載了傳播及交互的功能。除此以外,MOOC環境還承載了情感交流、文化涵養、溝通合作、自我成長等功能。
3? 基于MOOCS的國際化課程傳播的發展途徑
3.1 線上學習與移動學習的融合媒介發展
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主要以線上學習為主,但對基本設施和學習終端具有一定的要求,移動學習可以降低對學習設備的需求,將學習碎片化,移動學習與線上學習的融合媒介發展不僅體現在傳播介質的融合上,還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MOOC環境的共享與開放,使國際化課程的發展能吸納最優秀的教師共同體及最新的學習資源,始終走在課程發展的前沿。
3.2 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互補與統一
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目前來說主要是貫穿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歷教育中,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國家與民族的國際化進程中終身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有機銜接,使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最終會實現學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互補和統一。
3.3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的溝通與交流
基于MOOC的國際化課程傳播,不僅需要關注在國際化視野下課程的設計與傳播,還應該關注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技術與文化的傳播與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 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祝建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 李曼麗,張羽,葉賦桂.等解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學考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3] 哈羅德·拉斯維爾.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4] 柴玥,武文穎,楊連生.慕課構建新型知識傳播模式研究[J].當代傳播,2015(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