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輝

摘要:色彩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物質世界中是客觀存在的,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開始認識色彩,在生活中更有意識地運用色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傳統色彩構成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色彩應用的需求。深入了解和把握色彩變化的規律,從而探知色彩設計的基本規律,避免在現代色彩設計上出現隨意性和偶發性。
關鍵詞:清代;東北地區;金銀首飾;工藝與紋飾
中國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137-02
1 滿族傳統飾品及其色彩觀
1.1 滿族飾品的分類
從清代建朝以來,滿族婦女主要穿寬大的長袍,以右衽為主,亦有左衽。清代滿族女性生活中還會化妝,所有的妝品主要有涂抹用的脂粉、貼鈿、畫眉,在手上還會以植物汁液暈染紅指甲等。在滿族女性首飾類別中根據考古出土的材料,將東北地區的北方地域出土的清代金銀首飾主要分為七類進行研究,分別為耳飾、項飾、簪、釵、鐲、指環以及女性冠飾。
1.2 滿族傳統色彩觀的形成
色彩在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中是客觀存在的,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開始認識色彩,在生活中更是有意識地運用色彩。人們根據對生活經驗的理解來命名色彩,賦予它特定的象征寓意。中華民族人口眾多,各個民族歷史發展悠久,每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象征藝術審美,滿族在長期以來形成的藝術審美過程里,對色彩的感受和變化受到多種生活環境與民族習慣因素的影響,因此形成了滿族特有的色彩觀。
在中國古代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了對色彩的使用與研習,人們在適應自然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把自然界中象征季節、天象變化的色彩融入藝術作品中,并慢慢把它運用到實用生活器物中,對自然的崇拜也逐漸表現在了色彩的認識中。如彩陶時期的黃色陶土,又如滿族先民在色彩的使用中突出表現在對黑、白、藍色的象征崇拜上,無論在生活還是戰爭中都有所體現,這主要是源于滿族先民對北方寒冷氣候及泥土的認識。
2 滿族傳統飾品的色彩設計
2.1 滿族的五色觀在飾品設計上的體現
東北地區壯麗的自然風景以及各種動植物的形象和色彩給予了滿族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觀念。白、藍、紅、黃和黑色是滿族生活中最基本的五種顏色,滿族以這五種顏色來表達不同的象征意義。五色觀的形成也是源于上古時期,后期更是受到統治者的影響。這種復雜的色彩被人們歸結為五種基本色彩,即赤、黃、青、黑和白,而且在奴隸社會這些色彩早就被賦予7政治、權力和宗教的意念,統治者將這五種顏色規定為正色,只有貴族才能使用,而普通百姓只能使用間色。這五種色彩還賦予了色彩象征意義,充滿了唯心主義,這使色彩可以為統治者服務。由于滿族起源于東北苦寒地區,自古以來白色就是滿族最崇尚的顏色,在他們看來白色是最為神圣和崇高的。這種對白色的崇尚也必然反映在服飾上,特別是在盛典、節日時人們總會穿用白色的衣著。例如,在大年初一的時候,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白色的滿族服飾。這種對白色的崇敬也是與古代女真部落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關系的。因為崇敬白色,并以白色為部落的旗幟。藍色也是滿族崇敬的顏色之一,在滿族看來,藍色代表自然景色、山河人物,象征著永恒、堅貞和忠誠,繁榮、美好與氣魄。藍色是滿族喜歡的顏色,這也是源于滿族崇拜藍天的信仰。滿族崇尚藍色表現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當然服飾也不例外。深藍色是滿族男子服飾的常用色,而淺藍、淡藍色的滿族旗袍在夏季也會成為女性的首選。紅色是火焰的顏色,也是太陽的色彩,它和火一樣可以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滿族以紅色來象征繁榮昌盛、幸福快樂,因此平時多穿紅色,戴紅色頭巾,做帽纓、帽帶等小部件也經常選擇紅色的布料和綢緞。紅色在滿族所崇敬的顏色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源于滿族對血的崇拜,也與滿族傳統的太陽崇拜和火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紅色所象征的范圍和意義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崇尚紅色的習俗以獨特的形式在滿族民俗領域內被傳承和發展著。滿族以黃色為權威、名譽、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也會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征。所以,在過去黃色的服飾除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貴族之外,其他人一律不能穿用。在常服中黃色的腰帶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滿族崇敬黃色的習俗不僅源于崇拜上天的自然觀,也與滿族崇拜象征火和太陽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黑色是滿族用來象征魁梧、牢固和莊嚴,也會認為黑色是黑暗的象征代表。因此一般不會穿用純黑色的袍子,但經常會用黑色的鑲邊來點綴白色或其它顏色的袍,從而更加顯出滿族服飾的亮麗和華貴。黑色的這種象征意義是由滿族世代生息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決定的。
2.2 滿族色彩中吉祥觀念在飾品設計中的體現
滿族的色彩無論是傳統色彩還是民間色彩都有著吉祥的觀念。其民族女性色彩審美觀念具有自身特點,像紅色象征著吉祥喜慶,在節日慶典總少不了紅色的裝扮,結婚的時候新娘要身著紅色衣裙,女性頭戴紅花,門上貼紅喜字,還要給紅包。中國傳統色彩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女性的傳統文化象征內涵。同時,色彩的觀念在中國不同區域之間相互滲透,形成了不同的色彩面貌。
2.3 滿族飾品設計中地域色彩的體現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的國家,民族大眾在漫長歷史的進程中都會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形成獨特的女性生活習俗和民族女性的個性化審美,長期以來就在當地的社會制度、女性的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下形成區域性女性的文化形態。這種女性的文化形態有鮮明的區域特征,是特定地方生態、傳統、女性的民俗等文明的表現,因此不同區域之間女性的文化類型存在差異性。由于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女性都會對色彩有自己的認識喜惡,并把自己喜愛顏色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成為一個較為固定的內容,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滿族飾品的地域性色彩的特征。
3 滿族的民族發式與傳統飾品造型
3.1 清朝時期滿族的民族發式
滿族婦女在結婚以后有一種形狀獨特的頭飾曾引起1 3世紀中期在清朝訪問者的注意。女性的發飾頂端呈現出正方形,而從其底部到頂端周圍逐漸會加粗,在其頂端處又有一根用金銀或者羽毛做成的長棍,并把這樣女性的頭飾縫在帽子上下垂至肩,這種女性的帽子覆以粗麻布、天鵝絨或織錦。中外入±有關滿族女性頭飾的記錄雖然有不同,但是這種頭飾呈圓筒狀,頂部加粗,呈四方形的基本描敘是一致的。
3.2 滿族的傳統飾品造型
滿族女性的裝飾品統稱為頭面。對許多滿族女性來說,頭面與衣服同樣重要。頭面是女性的必備物品,因而在婚姻聘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富貴人家出嫁女兒時頭面要有金、銀、玉三套,種類包括敘、釧、鐲等物。此外,與釵功能相似的簪亦應是頭面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女性的釵和簪用來插在精致的發髻上,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同時也更是為了美觀。精致的釵、簪都是長條型,釵雙股,譬單股,形狀多種多樣。
3.3 滿族傳統飾品的文化內涵
滿族精致的飾品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飾品精致的造型;另一方面是精致的紋樣題材。滿族精致的飾品造型多樣,所取材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簦釵用精致的如意做造型具有“萬事如意”、“吉祥如意”之意,如圖1所示。發簪扁平曲線的造型仿如意的造型,曲線優美平滑,一側有植物的紋樣,另一側也是吉祥寓意的紋樣裝飾。這些細微的紋飾在發簦上寓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滿族女性首飾的紋樣中還有一部分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在長期的游牧生產和生活中認識到自然對其的重要性,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在首飾的紋樣設計上亦得到呈現。
4 結論
從滿族飾品的地方性色彩和樣式研究來看,滿族在傳承地方性文化的同時也在創造著文化。滿族女性飾品的制作工藝與造型紋樣有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從中可以看出滿族的地方性審美情懷和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滿族飾品的色彩和樣式使其為現代中華民族飾品設計提供更好的創作元素。
參考文獻
[1]張景明,趙愛軍.金銀器[M].載《文物考古》,2017,(2).
[2]黃雪寅.13-14世紀滿族衣冠服飾的圖案藝術.載《文物考古》,2017,(2).
[3]胡小鵬,馬芳.清代的采金、金課與淘金戶計[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4]中國東北民間美術遺產研究新論[J],大連大學學報,2015 (2).
[5]曹保明,豐雪巖,王肅.東北民間藝術地域文化認知探究[J].藝術教育,2017 (16).
[6]丁明,隨類賦彩的情感訴求——藝術創作中色彩感知[J],藝術百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