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概念一經出現,就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它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之上。解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它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概括地說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落實“核心素養”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核心素養 ? 歷史 ? 教學
今天,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經從文本解讀走向實踐探索階段,其落腳點必然是課堂,而且是適應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形成的課堂。2018年1月《中國教師報》刊登題為《2018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革命”》的文章,它圍繞著“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課堂流程設計與實施”這一框題,從課堂流程設計五原則、課堂基本流程改造與實施和構建課堂新生態三個方面,向我們闡釋了課堂改革的愿景以及操作流程。課堂教學不僅僅使學生知識技能提升,更是學生思想品質、思維能力、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陣地。反思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如何在“教”與“學”中形成學生成長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擺在歷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彰顯歷史學科育人功能,促進核心素養達成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更深層次的表現,是指導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更是內化為學生基本素質的關鍵所在,而核心素養的達成,需要借助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的發揮。歷史課程從目標來說,它承擔著培養學生“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任務,從課程內容來說它體現著國家記憶和國家意識,這些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因素,是教學內容所蘊含的,不是外帶的、附加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得天獨厚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如何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優勢,落實核心素養這一目標,我想應有這樣幾方面的考慮: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應以重視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基準。過去,我們的教學常常偏重于認知層面,強調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淡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沒有真正發揮出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今天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應重視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所必備的能力培養以及學生參與社會、有責任、有擔當必備品格的培養。二是挖掘教學內容中“德育”的點,促進學生必備品格的養成。我曾經聽過成都七中葉德元老師題為《立德樹人與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報告,他的觀點是“做有溫度的教師,上有溫度的歷史課”。他在教學實踐中注意挖掘歷史課程中“德育點”,從“優秀人物(典型事件)中學習人的精神品質”從“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反侵略的斗爭體現家國情懷”,從“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傳承增強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從家鄉的歷史文化中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他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歷史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教師要善于挖掘,抓住靈魂,尋找切實可行的切入點,當知識的呈現恰好適合學生的時候,知識就會和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實現精準鏈接,就能觸動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參與意識,從中獲取知識、收獲感悟、啟迪智慧,這樣就能將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在課堂上達成。三是教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核心素養教育下的教師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作用,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書是途徑,育人是根本。從教學角度,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要善于利用課堂,抓住教育契機,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給學生適合的教育;從教師自身來說首先一定要有政治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社會意識等,時刻想著自己的育人職責,想著學生的發展與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前途有著密切關系;其次要通過自身的品格,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行為,愛崗敬業,勤奮進取的精神,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等的品格影響學生、啟發學生,從而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關鍵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要任務和以“記—練—考”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模式,幾乎阻斷了學生思維空間,學習知識成為枯燥乏味的負擔。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現象已逐漸減少,但對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培養還沒有落到實處,核心素養下課堂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為根本,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問題化教與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石。“問題化學習”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認識的學習過程為主線,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過程中思索、探究,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進行知識的碰撞,形成歷史認識,或者產生新的問題,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當然這里問題的設計需要技巧、需要藝術,現以大家都熟悉的“五四運動”為例:上課開始教師打破常規的閱讀提問的作法,首先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五四運動浮雕”的圖片,然后逐次設計三個問題:(1)如果你是一名導游,當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時,你將怎樣介紹這塊浮雕?(2)如果有游客問你“五四運動”的雕塑為什么會出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內,你會怎樣回答?(3)面對100年前年輕人的作為,你有什么話想說?連續三個問題的追問,實際上解決了五四運動的幾個基本知識點,但這種以問題為線索的呈現方式創設了一個類似參觀旅游的問題情境,拉近了問題和學生間的距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體會、感悟到五四青年的愛國精神,這種愛國精神的傳承,家國情懷的熏陶,就是核心素養要求的學生必備品格的真正落實。所以說,歷史是靈動的,不是死記硬背的,情感是發自內心油然而生的,不是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喊出來的,它給人的啟示是精神的、靈魂的。
(二)情境式教學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情景化與問題化是緊密聯系的,問題往往產生于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脫離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干癟、枯燥,泯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以及利用歷史知識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的核心素養的培養都無從談起。前面提到的葉德元老師,把博物錧引進課堂、把學生帶到烈士紀念碑前、帶到田間、公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感悟歷史、思考歷史、研究歷史、提出問題、尋找途徑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習能力、培養了思維能力。當然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把學生帶出校園,但是我們可以借助媒體、視頻、圖片等資料,加以運用,創設情境,思考問題,也可達到一定的目的。如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一課時,有位教師組織學生編演了歷史劇秦國書生出游記,將書生乘車、住店、買鞋、吃飯的遭遇表演出來,不僅引起學生的興趣,更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到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必要與重要,感悟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從而培養學生以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作為歷史教育還可讓學生再進一步思考“學習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有什么意義?”讓學生在歷史的探究中,認識到秦始皇奠定國家統一局面,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大的歷史觀下更加深刻理解和認識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從而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以及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
“情境呈現的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歷史,融入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情緒,這種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的過程。
(三)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獲得學科素養的提升。《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6年修訂)》明確提出“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歷史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總目標。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基于已有的學科知識和能力水平通過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運用學科知識與思維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學科素養的理解,進一步獲得人生成長所需要的學科素養,進而提升為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比如傳統節日、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等,根據內容確定活動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是學生動手制作某一器物、可以是參與社會調查、考察,開展辯論賽,故事會等,學生通過真實的情境體驗感受、感悟社會的發展變化,體味社會考察中的嚴謹與務實,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與實踐中建立起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歷史認識,因此實踐活動不僅要體現綜合性、實踐性的原則,更要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成為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高終身學習力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表現,它所重視的是對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呢?首先教師的活動設計,一是要圍繞學生自主學習產生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問題為主線去設計[2],教師將一個個問題以問題鏈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一步步解決問題,并形成整體認識。二是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各種學習策略,開展獨立自主學習,經過思考、研究,解決問題。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始終是引領者、指導者,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放手、無目地讓學生自學,放任自流是不行的。其次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問題生成、實踐、操作、思維轉化、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指導并促進他們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學習探索,進而得出結論;再次教師要適時地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利用資料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采用不同學習策略,自主以解決簡單問題,合作以解決復雜問題,進而形成獨立思考、實踐和學習能力。
探究式學習方式是解決疑難問題、學習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的重要方式。學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一般要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它要求學生必須活學活用學科知識和技能,研究解決問題。當然這種探究式學習不是盲目的,而有是計劃、有組織、有主題的活動。教師根據學情、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學習主題,將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自愿組合,選出小組長,由各小組長帶領,共同完成研究任務。各小組將研究結果匯總、制作PPT,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最后進行評價總結。這樣地探究活動使學生由過去的“死記硬背”轉變為“主動參與,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課堂教學評價,要向培養人的核心素養的評價角度拓展
課堂教學評價由于中考指揮棒的影響,主要圍繞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展開,而忽視了歷史課程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作用。考試評價的單一性,無法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與單純的‘考高分并不能畫等號”[3]。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評價將使“評價促進人的發展”這一理念變得更為突出。建立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和保證。
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必將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下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視;歷史教師承載著課堂教學的育人職責,面對挑戰,努力為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解讀[DB/OL].新浪網,2016-10-29.
[2]寧衛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DB/OL].中華聯盟網,2017-04-01.
[3]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01-09.
[4]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DB/OL].新華網,2015-08-23.
(作者簡介:王慧娟,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初中歷史教研員,中學高級,大學本科,初中歷史教育,遼寧省撫順市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