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關注民生、重視民生,各項民生事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因種種原因,在民生建設方面,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民生問題日益凸顯,導致一系列矛盾問題出現,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時期;保障;改善;民生問題
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關注民生、重視民生,各項民生事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因種種原因,在民生建設方面,我們還存在許多不足,民生問題日益凸顯,導致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出現,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當前,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一、民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1.改善民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始,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結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之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這是個基本的理念,它的要義是什么呢?就是兩個一切: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一種理念,它需要落地,需要具體化,如何落地、具體化?就是通過改善民生來落地、來具體化。改善民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應有之義。
2.改善民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關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這樣表述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地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比前后表述,盡管有區別,也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有“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或需求。不管是需要或需求,都是“日益增長的”。人們的需求,一是剛性需求,也就是基礎性的民生需求,比如生存、安全、不能被餓死、凍死等,這是基礎性的民生需求;二是逐漸增長性需求,是慢慢從下往高,不斷增長的,也就是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怎么滿足這個需求?就必須重視對于民生的改善,通過逐步的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3.改善民生對拉動消費、拉動內需至關重要
經濟拉動有三個方面:出口、投資、消費內需。原先我們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資。我國加入WTO后,進出口總額增長很快,但近年來因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國外發達國家(如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現在我們出口的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關于投資,現在產能也嚴重過剩。所以我們只有像多數國家一樣主要依靠消費內需來拉動經濟發展。怎么才能讓消費內需拉動呢?就是要改善民生。只有改善了民生,廣大群眾的收入提高了,消費能力增強了,購買力提高了,市場訂單就多了,經濟就上去了。
4.民生問題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密切相關
民生問題事關社會的安全和穩定。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我們經濟成就輝煌,有目共睹,另一方面矛盾沖突越來越多,有的地方規模還越來越大。通過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大多數發達國家,還有拉美、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社會矛盾沖突的根源是民主化問題,與它們不一樣,我們國家的群體性事件、矛盾糾紛等,很少是與政治訴求相關的,主要圍著經濟利益訴求,比如征地、拆遷、補償等。從這點可以看到,只要把民生問題保住了,就可以保住我國中期和近期的社會安全。
二、當前妨礙民生改善的主要問題
1.我們的民生制度碎片化,也不太公平
當前我們的民生制度不少,但顯得碎片化,比如養老制度,軍人有一套,機關事業單位一套,央企、國企、民企、外企各有一套,城市無業人員、農民也各有一套,太碎片化了。另外,我們的民生制度還不太公平。如民生福利等,發達地區比欠發達地區多,城里人比農民多,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多,體制內的比體外的多等等,不太公平。
2.我們的公益慈善事業比較落后
公益慈善組織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公益慈善組織,與現實社會和民眾聯系非常密切,對民生問題的針對性、專業性更強,更具有精準性。我們的公益慈善事業還比較落后。比如,2014年美國全國的慈善捐款總額3千億美元,占GDP2.2%,2016年我國占GDP的0.16%,總額不好比,但是比例具有可比性,0.16%對2.2%,差10倍還多。所以這方面我們的潛力很大。假如中國的比例跟美國一樣,我們民生就會大幅度好轉。
3.我們的主要考核指標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匹配
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政府制定怎樣的干部考核指標,對形成怎樣的結果十分重要。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急需要把經濟發展上去,蛋糕要做大,所以我們過度看重了經濟考核指標,特別是GDP和財政收入。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曾有效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就必須把民生作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考慮進去,跟GDP和財政收入同樣重要,否則的話,隨著經濟總基數和社會總財富的越來越大,以前的片面導向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會迅速增大。
4.我們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還不夠合理
收入分配結構不夠合理,主要表現是: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幅度遠大于居民收入增幅,如2001年到2015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6%,而城市居民和農民收入增長僅9%和7.9%,只有一半。另外,民眾稅負也比較嚴重。去年我國公共預算收入15.96萬億,平均每個人就是1.1萬,太高了。世界銀行提供的數字顯示,我國平均每個勞動者的稅率是45%,遠高于發達國家。
三、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應該注重的幾個問題
1.要充分認識民生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
當前改善民生是十分緊迫的問題。民生問題一旦久拖不決就可能變成政治問題,還有可能向別的領域蔓延。一旦向別的領域蔓延,比如民生問題與政治問題放在一起,就會變成爭奪政治權力的問題;民生問題一旦與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就會變成民族獨立的問題;民生問題一旦與宗教問題捆綁在一起,就會變成宗教與世俗世界、宗教不同派別之間的激烈對抗問題,整個社會將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這個時候我們再去解決民生問題就會困難重重了。所以千萬不要讓民生問題久拖不決,向別的領域蔓延。
2.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發展與民生的關系,始終把民生放在首位。只有把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擴大消費需求,才能為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新舉措,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扭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夯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
3.要統籌謀劃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補齊民生短板
十九大提出了“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明確要求。當前,必須從新時代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入手,在統籌謀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上,圍繞民生領域的薄弱環節,保障與改善并舉。既要立足全局,縱深推進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又要突出重點,更精準更全面地補齊民生短板。當前,要著力補齊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社會福利等民生短板,加快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強困境兒童、流浪乞討人員、貧困殘疾人等優撫群體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健全完善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等制度,推動社會福利服務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發展,努力構建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
4.要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貧困既是貧困人口最現實、最緊迫的民生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舉措,必須加快推進脫貧攻堅步伐,要將深度貧困地區的整體脫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加快補齊深度貧困地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和公共服務資源短缺的短板;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采取多種方式,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催生精準脫貧外在措施與貧困人口自我奮斗協同發力的動力,不斷增強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能力;要推動精準脫貧與社會保障的精準銜接,著力夯實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災返貧的社會保障基礎,使貧困群體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作者簡介:
陳長勝(1969--)男,河南省博愛縣人,中共焦作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