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坤 鄧棋衛
【摘 要】通過探究古代中醫培養模式及傳統文化、中醫經典、臨床實踐等相關內容,研究其對撫州高校中醫教育教學的啟示,并對撫州高校中醫人才的培養提出相應的建議,如要重視傳統文化及中醫經典的學習、重視臨床實踐、培養學生的后學習能力等。
【關鍵詞】古代中醫教育;高校中醫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4-020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4.099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Fuzhou Universities
PENG Li-kun DENG Qi-wei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Jiangxi 344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practice,this paper studies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uzhou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Fuzhou universities,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ing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and cultivating students'post-learning ability,etc.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lightenment
近年來,中醫藥受到極大關注,黨和政府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而中醫人才的培養方式存在一些弊端。目前在我國,中醫教育的任務主要是中醫高等院校完成的。在撫州地方高校,中醫專業大專生通過兩年的中醫、西醫等課程的學習后,實習一年,完成學業。很多中醫畢業生水平不佳,或以西醫的思維方式運用中醫,中醫的發展前景堪憂。
究其原因,與中醫高等教育相關:
1)高等專科中醫教育對傳統文化培養不夠。高等中醫教育除了醫古文,對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傳統文化培養不夠;
2)高等??浦嗅t教育培養時間不夠。高校課程較多,在學習中醫課程的同時還要學習西醫課程及其他課程,兩年的中醫學習課時不夠;
3)中醫經典類課程設置較少。如《傷寒論》、《黃帝內經》等課程安排課時不多;
4)高等中醫教育模式不能滿足中醫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學校,學生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中醫是一門實踐學科,學校的實驗實踐課滿足不了中醫人才培養的需要。
中醫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薪火綿延。在古代,便有中醫教育的相關記載。古代中醫教育以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作為基礎,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及背誦,重視醫學實踐,對我國現行高等中醫教育模式有較好的啟示。
1 古代中醫師培養模式
1.1 官方教育機構及培養模式
據史書記載,自南北朝以來,二十六史便有醫學教育的詳細記載。太醫署是我國古代醫學教育的專門機構,宋后改稱太醫院。在南北朝時期,便設有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等醫教官職,專門負責傳授醫學知識。這是史書中發現的最早的醫學教育人員的設置;隋代,太醫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還增設了醫博士、助教等專職教官,負責醫學的教授與考核;唐代在隋代的基礎上,各主要州府分別設置博士與助教,負責當地的醫學教育。唐代的太醫署是已知世界歷史上建立時間最早、建制規模最大的醫藥學校;宋代,醫學教育體系逐漸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選拔、考核、分配、罷黜制度。王安石實施變法,推行了“三舍法”的教育體制,將醫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依一定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金元時期,對醫學人才,定期出十三科中的疑難題目進行考核,并進行獎懲;清代,太醫院直接負責醫學生的培訓與考核,并建立了大學性質的高等學府--醫學堂,公開招收學生。
古代醫學教育的學習年限為3-7年,唐代的醫學教育基礎課有《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甲乙經》、《新修本草》等。宋代以《素問》、《難經》、《傷寒論》、《千金要方》等為基礎,再學習相關專科內容;明代以《素問》、《難經》、《傷寒論》、《脈經》等為基礎課;清代以《內經》、《脈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等為中醫基礎課,并開設了《解剖》、《內科》等西醫基礎課。
1.2 民間教育培養模式
(1)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古代中醫民間教育的主要傳承方式。如杜雅薇、王玉來[1]《從中醫傳承模式思考當前中醫教育》,認為師承是最主要的傳承方法。老師主要通過口傳心授,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臨床技能手把手地傳承給徒弟。如金元四大家補土派李東垣,由于母親生病去世,立志學醫,四處打聽當時的名醫,不惜重金求教,最后找到當時的易水學派開山祖師張元素拜師學習,終成一代大家。
父子傳承或祖孫傳承等家族傳承方式屬于師徒傳承的特殊方式,與一般師徒傳承對象廣泛比較,家族傳承對象主要是家族中人。但其基本模式與一般的師徒傳承類似。如陳自明,祖上三代行醫,他跟隨父輩學習多年,潛心研究,終成一代大家。
(2)自學成才
自學成才是古代中醫的特殊傳承方式。部分醫家通過通讀中醫理論書籍,反復研究,再運用于臨床,終成名醫。如清代御醫黃元御,就是自學成才,無師自通,研究《傷寒論》等醫籍三年余,終成一代大醫,并治好了乾隆皇帝的病。
2 古代中醫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
中醫學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洽的科學知識體系。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體系中最璀璨的明珠。古代很多醫家,不僅醫學水平高超,還有很高的文化造詣。如皇甫謐,是晉代著名的醫學家,編寫了著名的《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被稱為“中醫針灸之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所著的詩、賦、頌、論、難甚豐。
另外,古代人文社會科學強調人與社會的關系,重視仁義道德,提倡自我修養和尊重他人,這些內容豐富了古代醫學倫理學思想,使醫家養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儒家主張精學博覽,這種思想促使醫家精益求精,不斷探索。中醫基礎理論體系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征,也是受到傳統文化重形象思維而輕抽象思維的影響。
3 古代中醫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
縱觀中醫教育的發展史,古代教育機構非常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歷代把《素問》、《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等作為醫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回顧名醫之路,凡有成就的大醫,雖然他們的成長道路各有不同,但無不是從誦讀醫學經典開始走上行醫之路的。歷代名醫都把讀熟、背熟經典名著作為治醫、行醫的一項基本功。歷史已經證明,認真繼承中醫經典名著與臨床診療經驗,是每位醫家成功的門徑。如名醫蒲輔周,他以《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為基本研讀之書,以《外臺秘要》、《千金方》及歷代諸家之書為參考之學。經過3年的苦讀與侍診,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18歲便懸壺于鄉里。如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的葉桂,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成一代大家。
4 古代中醫重視臨床實踐
歷代中醫名家,都非常重視臨床實踐。一個優秀的中醫師,不僅要有牢固的中醫理論基礎,還要將理論付諸于臨床實踐,并不斷的探索。如蒲輔周先生非常重視學生的臨床實踐,反對單純的理論教學。他授徒的方法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中醫基礎后,最初安排跟他抄方,繼而由學生預診,他審方指正。這樣學生們既能更好地掌握老師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又通過實踐進一步驗證了這些思想和經驗。
綜上,通過對古代中醫教育的研究,本文認為對撫州高校中醫教育教學有如下啟示:
第一,要重視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培養,這是學習中醫的基礎,只有了解了中醫產生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的基礎理論,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
第二,高等中醫教育應重視中醫經典課程的教授及加強學生對經典課程的學習,并適當的增加中醫經典類課程的課時?;仡櫛姸嗝现嗅t學習之路,無一不是從背誦《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書籍開始,學中醫沒有捷徑,只有勤奮刻苦,打好中醫基礎,才能學好中醫;
第三,高等中醫教育教師應注重臨床實踐,中醫是一門實踐學科,是幾千年來古代醫家治病防病的總結。為了更好地薪火相繼,眾多醫家把自己治療的經驗及理論觀點編制成冊,以便后代中醫人更好地學習。作為中醫傳業者,不能只滿足于理論教學,應多積累臨床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傳承中醫;
第四,高等中醫教育應重視臨床實踐的培養。歷代中醫名家,大部分有學習、實踐、再學習的過程。學習了基礎知識,只有更好地實踐,才能理解其真諦。故而臨床實踐是學習的重中之重。高等中醫教育在理論授課的同時,應多開設臨床醫案醫話的探討學習,可采用如案例教學法等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多跟師臨床學習,才能更好地提高中醫水平;
第五,培養學生的后學習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醫的學習是反復理論、實踐的過程,在高校學習的時間有限,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醫的方法,除了臨床實踐,多跟名師臨床學習,通讀歷代名家醫案醫著,是提升中醫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雅薇,王玉來.從中醫傳承模式思考當前中醫教育[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8):716-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