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 毛曉峰 趙艷
【摘 要】本文應用AGIL模型應用于醫學信息人才培養諸方面,從適應功能、目標達成、整合功能、維持功能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調整方式。
【關鍵詞】AGIL;醫學信息;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R-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3-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3.090
Medical Information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AGIL Model
YANG Wen-jun MAO Xiao-feng ZHAO Yan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Xinjiang Urumqi 83001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pplies AGIL model to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information talents,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four aspects:adaptation function, goal attainment,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maintenance fun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adjustment methods.
【Key words】AGIL;Medical information;Personnel training
1 醫學信息學的發展及現狀
醫學信息學(Medical Informatics),通過應用系統分析的技術研究醫學的過程控制、資訊管理、科學決策和醫學知識科學分析的科學,是管理信息科學、基礎臨床醫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擁有獨特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研究[1]。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歐洲的法國和德國就有醫學信息培訓課程,1989年成立的國際醫學信息學協會,使醫學信息發展更加規范化。我國教育部在1985年前后批準了4所進行醫學信息教育的院校[2],之后隨著信息科學技術在醫學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醫學信息學本科專業教育在幾乎所有的醫藥院校和部分綜合類院校均有開設。
隨著智慧醫療應用豐富及健康中國建設推進,各種醫療聯合體、智慧型醫院、大數據診療中心的不斷建立,既掌握醫學基本知識又熟悉信息應用能力的復合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長。醫學信息學科逐漸形成以信息管理類、醫學基礎類、軟件開發類的課程體系;以掌握醫學基礎知識、能夠進行醫學信息工具開發為培養目標;就業領域包括醫療機構、醫藥公司、公共衛生服務單位等涉及醫療衛生工作各個環節。
醫學信息學盡管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在培養目標上,雖然在生物醫學知識體系和管理信息學科體系均有安排,但在實際執行時由于大部分專業在醫藥院校,存在在強化生物醫學基礎而弱化管理信息方法,特別是在校園文化中,信息技術氛圍較為弱化;其次由于信息技術在醫學深入發展,學科在課程設置上計算機科學技術和信息管理應用等方面的應用與社會需求有偏差;第三教學條件滯后于其他學科發展,醫學信息分析工具和儀器昂貴,技術更新換代較快,醫學信息學實踐設備與社會發展存在代差;第四任課老師的發展方向不明,學生大學后期大部份教師學科背景主要集中于信息科學、基礎學科相對專一,與醫學學科交叉少,使得部分教師在科研工作中易被邊緣化。
2 AGIL模型簡介
AGIL模型是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在二十世紀中期提出的社會學理論體系,將社會行為活動劃分為四個基本范式:適應功能、目標達成功能、整合功能及潛在模式維持功能。其中適應功能是子系統與社會系統的交互,獲取外部資源維持自身發展并滿足社會系統的要求;目標達成功能是整合子系統資源的排序、分配和決策,以謀求實現子系統自身目標;整合功能是整合子系統外部資源在統一框架內協調運行;潛在模式維持功能應用規則制度來維持社會價值觀,實現“價值系統及其制度的統一性”[3]。四種功能是一個相互關聯和融合的整體。整個社會被認為由互相連接的多個子系統有機構成且適應四個單元功能的要求。在該模型中文化占據重要角色,制度性的文化行動能夠維持和鞏固社會秩序,因此被廣泛用于文化、教育、社會研究等方面。本文引入該模型,從環境適應、目標達成、資源整合和維持等四個方面分析如何培養醫學信息人才。
3 基于AGIL的醫學信息人才培養
帕森斯的AGIL模型從屬于系統論范疇,帶有明顯的社會均衡學說的特征。在對社會行為分析的環節,把組成系統的社會單元做為主要的出發點,清除對社會行為有影響的因素且完善維持社會行為平和的積極因素。由于醫學信息學科邊緣性學科,缺乏統一的培養目標,因此應當以高校自身學科背景及特色制定以滿足醫學科技發展的信息教育系統,對醫藥院校、醫療機構、衛生管理部門等組織要素進行培養目標的校正和連接。
3.1 適應功能
適應功能最基本的兩個方面就是要從外部環境獲取資源以及資源的合理分配。目前醫學信息人才培養并不能完全適應醫藥衛生學的發展需求,結構性錯位比較明顯,培養和就業信息不對稱。在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影響下,醫學信息學培養形式不僅要立足原有的醫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更要對大數據和智能醫學的未來趨勢有所把握。通過對外部技術環境發展的把握,評估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標準,分析醫學信息人才的實踐能力,調整培養方案,創新課程設置,充實教學大綱。通過引入貼近實訓的信息化專業,將醫學與生物信號、智能分析、影像處理、支持系統、決策系統等深度融合。引入翻轉課堂、SPOC、慕課、形成性評價等現代教育模式,最大限度獲取外部資源,建立醫學信息課程資源平臺、實踐平臺、師生交互平臺。使整個教學手段和教務管理適應社會外部發展。
3.2 目標達成
解決的就是社會系統的目標導向問題。這些方向性指導使全體角色建立起統一的全力,推動社會秩序的完備實現。醫學信息目標培養界定模糊,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要求不清晰。醫學信息學人才是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內外婦兒學等基礎醫學及臨床類課程的基礎,又要掌握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站建設、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等計算機科學主干課程,還要掌握數據可視化、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專業課程。有鑒于此應設立跨學科、多導師聯合培養,同時要注意校外見習、實習機構的選取,實行衛生醫療信息機構見習與校內課程培訓相結合的教育體系。校內教學要以案例討論、項目分析、科研參與等強調動手實踐為主要教學考查形式,校外實踐要與醫院信息部門深入對接,掌握業務流程,使課程知識體系化,學生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思維得以培養,同時發現其所學知識在提高醫療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醫療支出,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作出的貢獻,更加激發學習的熱情。
3.3 整合功能
為解決規范的確立和精神召引需要引入整合功能。宣傳和制訂全社會認可接受的價值規范是保護社會秩序的重要環節,要保證各種角色成員在行動和思維上保持統一。當前教育教學資源存在著重復配置及利用效率低下,難以形成合力,高校的科研優勢與醫療衛生機構設備資源優勢無法互補。醫學信息人才在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醫藥院校、醫療機構信息部門、醫療政策制訂機構、醫藥企業及信息產業等主體機構的支持與互補,充分挖掘機構知識并將資源整合成統一平臺,實現各組織隱性知識顯性化,豐富核心課程的多層次應用。
3.4 維持功能
維持功能是維護文化模式的穩定和連貫。社會各型角色要以履行其身份和功能,確保整個系統的運行。由于受功利主義的驅使,在醫學信息人才培養過程中更注重單向的應用技術,而淡化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些軟因素。在醫學信息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共同的文化為愿景,改變適應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學校要完善對培養目標、課業設置、培養方案等方面的多元評價和監督制度,分為學生、老師多個層次量化測評,并適時調整逐步形成完備的醫學信息人才培養制度。
4 小結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不斷深化落實,醫學信息學人才培養也以社會醫療發展為導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培養目標;通過充分調研梳理課程設置,適當增加醫學實踐中急需的人工智能課程;深化與信息科技公司的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學生盡早接觸現化信息工具;拓展任課教師的行業視野,堅持走出去請盡來,加強科研參與。
本文以醫學信息人才培養為分析視角,引入AGIL模型展開分析,在適應功能方面提出醫學信息學要明確定位,把握外部環境,適應未來發展;在目標達成上要清晰教育目標,多元培養方式,豐富考查方法;在整合功能上要加強各組織體系的合作,構建統一的資源平臺運用全力培養;在維持功能上要建設共同的文化前景,推進制度文化建設,并以此引導醫學信息人才培養持續前進。
【參考文獻】
[1]李維,張大慶.重新審視醫學信息學概念及其社會建構過程[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06):70-72.
[2]劉志國,岳曉云,趙燕.對我國醫學信息學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08):557-559.
[3]蔣理.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高校環境育人問題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