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梅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麥生長及產量受種植密度的影響展開研究,進而分析小麥群體性、產量以及基本結構受種植密度的影響因素,論證小麥在生長期間受種植密度影響并不十分顯著,但是會隨著小麥種植密度的提升,在小麥返青期間的群體量會得到顯著的變化,當小麥達到拔節階段時群體量的差異會有所減少,并與之前保持平衡;如果小麥生長發育在適宜密度的條件下,那么小麥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會有所提升,同時也會受光合作用的影響隨即升高。小麥在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由于群體性會受種植密度的影響,種植密度的高低程度都會對影響小麥群體發育以及產量,因此為了合理調解小麥群體結構特性,應該使種植密度保持在平穩的狀態下,進而達到小麥產量的提升,帶動農業發展。
關鍵詞:種植密度;小麥生長;產量影響
一、小麥實驗材料與基本實驗方法
(一)小麥實驗田的基本概述
本文主要結合實際的實驗案例,據了解本次小麥實驗田土質為粘壤土,且地面較為平整,排水灌溉水平較高,小麥種植底肥為綠肥。
(二)小麥實驗材料
本文主要應用的實驗材料為鄭農17品種,屬于半冬性,且植株類型是緊湊密集型,分蘗能力為中等產品,每株約高76厘米左右,鄭農17品種為未包衣型。
(三)實驗基本設計環節
本文的實驗基本設計主要以6個區域為主,且將每個區域面積控制在45平方米。而每個區域的密度處理即36.5萬、74.5萬、111.0萬、145.5萬、185.0萬以及223.5萬株/hm2,分別表示為①-⑥[1]。
(四)小麥實驗基本方法
1.觀察小麥生長階段
在小麥生長發育中,分別對小麥出苗階段、分蘗階段、拔節階段、抽穗階段、開花階段、灌漿階段以及成熟階段進行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主要應用田間調查法,對小麥種植區域展開詳細的觀察。
2.小麥分蘗數量的測量標準
本次實驗主要以不同小麥生長階段,將每片區域平均選擇20株進行分蘗數量的測量。
3.室內考種環節
在小麥成熟階段,將在每片區域選擇3-5一平方米為代表樣本,進而測量小麥穗數,從而將其折合換算程公頃穗數,每樣本主要以10株為考種,進而測量其小麥的穗粒數量[2]。
二、小麥的實驗結果
(一)鄭農17品種小麥受不同的處理方式影響分析
觀察表一與表二可以發現,隨著小麥種植密度的提升,小麥的基本苗也會隨之升高。其中單株分蘗、單株次生根都會受種植密度的升高而將其數量降低,但是每株高度都會跟著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尤其在越冬階段與返青階段,每片區域的小麥群體量都有顯著的提升,在拔節階段其面積量會隨之變小,此時麥苗的莖葉差異性并不會有較大波動。
(二)鄭農17小麥品種產量與基本結構受不同處理方法的影響
根據觀察表三可以發現,種植密度的不同對小麥成熟階段影響并不是很大,小麥成穗數量會根據播種數量的增多而增多;而對①②③處理的千粒重數量以及穗粒數量相比,其中的數之比都較為接近,但是針對種植密度大于145.5kg/hm2的④⑤⑥來說,千粒重數量以及穗粒數量相比有著明顯減少趨勢。
據觀察表三可以發現,小麥的產量會根據種植密度的升高而出現先增加后減少的情況,當小麥種植密度達到111.0kg/hm2時,此時為分界點。尤其是③的處理方式產量值已經達到最高狀態,而⑥的處理方式其產量最低。出現密度越高而小麥產量越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小麥千粒重量與穗粒數量偏低造成的,而在較低密度情況下,發生低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小麥的成穗數明顯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在種植密度為111.0kg/hm2情況下,小麥產量的基本要素達到相互協調的狀態,從而促使小麥產量的提升。
三、小麥關于種植密度的實驗結論
據相關數據研究顯示,小麥產量會根據播種期的時間變化,而使產量發生變化[3]。當小麥種植密度較小時,小麥的穗數就會減少;當種植密度升高時,由于小麥田間的透光性、通風性較差,光能效應減弱,以至于無法使小麥達到高產的效果。當播種數量最少情況下,株間的光照越發充足,從而使小麥上半部葉片受光合作用的影響,推遲了小麥下半部葉片的衰老期,促使小麥粒數的提升,進而為增加小麥產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次實驗主要選用的鄭農17小麥品種基本苗,也會伴隨著種植密度的提升而使苗的數量有所增長。少量的播種處理方式對其麥苗的前期生長是非常有益的,反之大量播種會使麥苗的生長發育處于弱勢,從而對小麥過冬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容易出現凍害的現象[4],同時小麥的群體性過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力消耗過大,容易在小麥拔節階段發生脫肥問題,以至于在小麥生長后期出現黃落現象,降低小麥的抗倒行。
小麥生長期間的種植密度會受當地降雨因素、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小麥產量存在差異性。因此,這就需要在最適宜的密度范圍內,為小麥種植構建有益于生長的群體性結構,對小麥的生長發育起到調解與協調發展的目的效果,促進小麥生長后期抗倒伏性能、抗早衰能力的提升[5]。為此,應該加強小麥新品種的研發與推廣力度,從而在小麥實驗田的實踐中,選擇最為適合的種植密度,進而達到提高小麥產量的目的,帶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麥的生長與產量都會受種植密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因此這就要求小麥種植戶應該遵循科學的種植依據,選擇最為適合的種植密度進行種植,有利于小麥產量的提升,同時還能為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農業穩定、和諧發展,加快農業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周秋峰,于沐,張果果.種植密度對小麥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8,v.46;No.597(20):41-43.
[2] 張永強,方輝,范貴強,et al.遮陰和種植密度對南疆滴灌冬小麥旗葉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8,38(11):94-100.
[3] 李洪.高肥條件下種植密度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J].農家參謀,2017(19):32-33+61.
[4] 任文斌,謝三剛,王倩,et al.種植密度對小麥晉麥84產量及單株農藝性狀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17(2).
[5] 李強,李慧敏,李丁,et al.播期和種植密度對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衡S29產量及相關因素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7(0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