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 要:自從教以來,先后經歷了“洋思教學模式”“杜郎口教學模式”,直到最新的“生本教育”,感觸頗深。中國的教育改革可謂一浪高過一浪,風起云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期望與寄托是越來越高了。一線教師必須學會借鑒他人經驗,取長補短,才能不斷適應當前形式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反思與感悟。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感悟;自主學習
下面我就針對教師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更好地借鑒各方經驗,整合課堂教學談幾點自身的感悟:
一、要求學生要多練,教師首先要多練
時下有些教師認為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學生多練,教師從旁指導點撥一二即可。其實他們忽略了一點,要求學生要多練,教師首先要多練。教師要練備課、練學習目標、練學情、練習題、練學生心理動態、練教學理念、練教學機智、練教學經驗、練教學創新、練教師責任、練教師愛心、練教學基本功、練實踐操作能力、練課堂駕御能力、練組織學生能力、練恰當運用賞識激勵語言的能力、練教師素質等。教師如果課前沒有精心地進行這些練習,很可能就會指導點撥不到位,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效果將適得其反。比如:我在講授一堂新課的時候,我會給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這節課我準備提問哪些學生,他們可能回答得怎么樣,我如何點撥,如何使用賞識激勵語言,讓哪個學生將問題的答案補充得更完善一些,針對某個問題能否讓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處理整堂課有什么意義,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如何更好地板書,是否需要學生板演,如何力求用最少且最到位的語言把重難點講清楚,選擇什么習題練習更有效果,其他老師對這部分內容是怎么處理的,學生可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否需要一些教學輔助工具,如何進一步地查漏補缺?等等。經過分析,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反復練習,達到對整個教學過程游刃有余的程度,才會走進課堂。也就是說,雖然在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少而精,但是課堂之外耗費的時間與精力卻更多了,要求達到的標準也更高了。
二、要求教師要少講,學生最好能多講
各方經驗告訴我們:教師要“精講”,學生要“多練”,有些教師一到課堂上,沒講幾句就讓學生做學案,做習題。然后老師在教室內走動,檢查指導。最后,可能要訂正一下答案,講解幾個重難點題目。而留給學生講話的時間卻很少,他們認為學生的練就是做題做學案,這種認識其實是一個誤區。學生的練包括動腦、動手、動口,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練習,讓學生主動走上講臺當老師,或者以組為單位進行小組講解,也就是我們說的討論。在練習題的選擇上可以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制訂,并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交互作答,相互之間展開學習競賽。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學生在完成整堂課學習目標的同時,整個身心獲得了極大的鼓舞,他們認為自己也能夠當好一名老師,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去模仿老師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教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要求課堂效率要高,就要營造緊張高效的學習氛圍
毋庸置疑,上課提問是學生集中注意力和學好知識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提問可以是師生互動,最多的應該是生生互動。在提問過程中,一個相同的問題可能要同時問四五個學生,有時一個問題通過幾個學生像成語接龍一樣共同完成。這些對一上課學生要認真讀課本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提問的過程中,還經常可使用方法:甲提出的問題,乙回答問題,或者甲回答完問題由乙評判正確與否。在提問過程中,洋思中學的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為不知何時就會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不斷強化課堂提問這個教學環節,提高提問效率,受益頗大,現在學生已經普遍形成了快速回答問題的好習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提問時提問的對象要因題而宜,這個我想多數教師只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不難做到。當然及時進行測試,當堂訓練,也是積極營造緊張學習氛圍的一劑良方。
四、強調以“學”定“教”,就要引導好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實踐當中,有意識加大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的備課投入。我認為備課不僅僅是老師課上出示學習目標,提出幾個問題那么簡單,也就是說,那不僅僅是個儀式。比如: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習,總結匯報等。這種組織活動最好由學生負責統一管理,需要堅持下來,我想效果會顯而易見的。
總之,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的學習,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長期的研究過程。有很多教師在進修一款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的同時,先不分析它的方法和效果,盲目效仿,得出的效果可能不理想,很容易就放棄。每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都要在特定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思路下完成的,如果只是簡單地學一下過程,不在傳統的觀念上轉變是不妥當的。我們一定要堅信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的一句話,“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人人都能學會。很多同學為什么沒有學好,不在于他們的智力低而是這些同學沒有用心,老師要多鼓勵這些學生或者指導正確的方法。如果在這些方面加以注意,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參考文獻:
[1]歐陽火木.在閱讀教學中推動感悟的深化[J].考試周刊,2019(1):22.
[2]廖煜.注重細節養成,提高教學效率:日常教學感悟[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