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霞
摘 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走路。”教育者不難發現,在學校里,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走路,因為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他們或自卑、消極、成績落后、或行為約束能力較弱,得不到老師的贊揚,得不到同學的認可,無法成為家長的驕傲,這些學生就是“后進生”。
關鍵詞:師生合力;后進生;成長
如何幫助后進生在學校大環境下獲得充分成長,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不倦探尋的問題,各種各樣的方法策略已經相當多,可是,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面對一個個有棱有角的學生,我們還是覺得無從入手。所以,面對后進生,很多老師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有的選擇批評,認為多批評幾句學生就能改變,可是,這并沒有實際作用;有的老師選擇鼓勵,認為多鼓勵,學生就會朝著我們鼓勵的方向變得越來越好,可是,鼓勵得多了,學生就麻木了,也就失去了預想中要達到的效果。
對待后進生,我認為應該這樣做:
(1)發自內心地悅納他們,把他們當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對待,發掘他們身上為數不多的優點的同時,也接受他們身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缺點,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認可。
(2)在此基礎上,為不同的學生制定適合的成長引導方案,使這些孩子有機會、有可能在漫長的等待中慢慢覺醒,有意識地約束自身的行為。
(3)正視在轉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關注,尋找策略,不灰心,不放棄。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生源比較復雜,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女,這些孩子很多都是小學時候在老家讀書,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學習基礎薄弱,行為習慣不夠文明,他們一進到城里的中學,顯得格格不入,自然而然就成了班里的后進生。
我的班級里,就有一位這樣的男孩子小森。他學習能力沒問題,但是自我約束能力非常薄弱,成績像坐過山車一般,時而考及格,時而考幾分。上學經常遲到、上課打瞌睡,沉迷于手機游戲無法自拔,因為手機監管問題,常與家長發生沖突,與母親關系十分緊張。但是,他在校與同學關系很和諧,在班里有好幾個“死黨”,同學們都喜歡他。在科任老師眼里,他是一棵扶一扶就能上來的好苗子,所以一開始都樂意幫助他,作業沒完成時,留堂輔導他作業,上課打瞌睡時下課找他談心,考試成績退步了,趕緊致電他的母親……可是,收效甚微。作為班主任,我除了平時協助科任老師輔導教育他之外,也經常找他談心,甚至會通過家校合力,給予他一些剝奪性的懲罰,但是作用都不大。慢慢地,老師們都對他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他也不再那么受關注了。可是,我不愿意認輸,我在耐心等待教育時機的到來……
初三的一天早上,同學們都早早到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他又遲到了,我在教室門口截住他,大聲呵斥他的這種行為,批評的言語非常嚴苛且音量很大,班里的同學都聽得很清楚。批評完之后,讓他站立教室后方聽課。
我的這一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他“死黨”們的反感,紛紛在班里說老師的懲罰太過分,班里的同學被這么一煽風點火,也都認為老師錯了。我既無奈又委屈。可是轉念一想,危機就是契機,如何化危機為契機,才是我應該努力去突破的關鍵點。
當天下午我找那幾個學生出來談心,跟他們分享我的感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1)承認老師的懲罰過度了;(2)表示老師一個人孤軍奮戰效果不理想,他可能從初三畢業就會與這些好朋友分道揚鑣,因為他考不上高中;(3)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關鍵時候互幫互助,不讓他一個人掉隊。
這次深入談心效果極佳,第二天,他們就跑過來跟我說小森喜歡的網絡游戲他們已經集體通過“威脅”讓他暫時關停了,中考后才可以重新啟動,手機暫時交給我來幫忙保管,不然就集體跟他“絕交”,他們還約定了一起考上“一中”。
學生同伴關系的影響力驚人,小森慢慢地改變了,上學不遲到了,也陽光了,喜歡的學科成績快速提升,薄弱科目也在一點點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關系緩和了。
但是只過了半個月,他似乎又沒了那股勁,這時,我也加進了他們的小團隊,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我都及時鼓勵他,并及時給予他的幫扶小團隊一些科學的指引和有效的獎勵,還在家長面前大力表揚他,在家長會上大力表揚這些幫助他的小伙伴,終于,中考,他成為了一匹黑馬,成績躍居全年級前列。
這次后進生轉化成功,讓我深思: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受多方因素影響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群體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作為教育者,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處理問題是根據一個方面的突出原因,想一個針對引起問題的對象的解決辦法,但是,這樣常常是取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比如小森沉迷網絡游戲,我一開始的切入點是找他的母親協助管理,可是并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他不愛學習,我一開始想到的是與科任老師形成合力來幫助他,可是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我們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幫助學生,要學會抓住主要影響因素,運用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同伴群體來促進學生成長,小森同學的轉化成功就是很好的證明。
中學教師對于后進生的幫扶,應緊緊抓住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及重要影響因素,巧用師生合力,才能有效幫助他們重拾信心,約束自己,改善缺點,獲得真正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荊建華.“后進生”轉化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7(2).
[2]張燕.后進生的轉化之道[J].甘肅教育,2016(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