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暄
摘 要:農村鄉鎮學校,學困生數量較多。要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必須研究學困現象,采取有效措施改變現狀。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學困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就必須對“學困生”學習困難認知特點及教學對策進行研究,進而能夠更好地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高標準地完成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學困生;學習困難;對策研究
學困生又稱學業不良的學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低下,學習困難而達不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的學生。其特點為:①學習成績長期而穩定地達不到規定要求;②身心生長發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學困的原因不同,但學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潛能,通過干預或輔導是可以轉化的。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家長因素
在我校,千余名學生中,有90%的家長經常起早貪黑,不能按時回家,對孩子的思想變化和學習情況沒有時間去了解輔導。與孩子溝通不到位,能夠耐心講道理的不足20%,有3%的家長長期在外地做生意不能與孩子一起,孩子成了留守兒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電話聯系。大部分孩子的教養問題落在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些上一代人身上。這代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把重心放在“養”上,他們的任務是按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把飯菜做好,等孩子做完作業,照顧孩子睡覺。孩子的學習也只限于問一下“作業做好了沒有”“今天有沒有受老師批評”。隔代教育常常導致孩子怕吃苦,學習不勤奮。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家長對學生教育意識淡薄,制約了家庭對學生的輔導作用,造成推諉現象,將希望全部寄托于教師。還有部分家長不懂得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起了很壞的影響。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子女,對子女要求百依百順,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行,引導監督不力。現在單親子女數量逐年遞增,學生在家庭受關注的程度會減少。如果是新組建的家庭,學生很容易變成被遺忘的人。學生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對家庭和親人缺乏信任,心靈造成巨大的創傷,學習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些都是造成部分學生向學困生轉變的重要原因。
2.學生自身與社會因素
有較大一部分的學困生頭腦靈活,只是他們的學習動機不正確,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力,學習目標不明確,更不用說理想與抱負了,在學習過程中怕苦、怕累,還怕說。承受力較低,只聽得表揚不能辯證地理解老師的批評教育。只滿足于簡單題的快樂,稍有難度的或抄襲或空白或等老師講。學習極其被動,只有老師要求的、不得不做的才做,而不要求的、自己還不明白的卻不主動想辦法解決。對于老師的傳授更是無條件地接受,不會多想一點“為什么”。初二、三年級恰恰是他們情感的發育期,對異性的關注大于學習,還有游戲廳、網吧、小旅館等場所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他們,加之對手機游戲等極其沉迷,甚至可以說是癡迷狀態,這也是造成他們向學困生轉化的一個因素。
3.教師因素
教師重視教書本大于教學生,情感的交流不夠,即使有該方面的傾向或行為也因耐心不足而有始無終。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的關注度不夠,有滿足于不影響課堂紀律即可的心理。在教育方法上單一,多數會停留在說教上,實際上這樣的說教并不能引起心靈的共鳴,收效甚微,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逆反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
二、學困生轉化的對策
1.注重思想方法觀念的滲透
學困生雖然表現為學習存在困難,但其智力是正常的,所以,要改善學困生的認知結構,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體系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對學困生的教學不能只限于其被動接受,而是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師要經常地將類比、對比、歸納、抽象、猜想等手段有機結合,經常使用,要精心設計,放低起點,逐步滲透各學科的思想方法觀念,從而達到構建體系之目的。
2.開展優差師徒幫帶活動
開展小組合作方式,以一個或三個以內的優等生幫帶一到兩個學困生為一個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中分配不同的小組任務,而匯報人選擇學困生,如果匯報結果準確且思路清晰,那么指導的優等生得到同樣的加分,這樣為了集體榮譽優等生會不遺余力地幫助學困生,學困生也會因為學習小組的責任感積極地參與到任務中,這樣由原來的課堂觀眾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甚至是表演者,不但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而且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3.樹立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
愛是教育的靈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關愛,老師的愛對他們的成長如同雨露般的滋潤和陽光般的溫暖,一句簡單的噓寒問暖,一句樸實的生日祝福,都會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溫暖,給他們增添信心和勇氣。只有以愛心才能教會他們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先播下花的種子,再澆水鋤草施肥,特別是把那些長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才能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姹紫嫣紅的美麗。
學生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做多次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還需要教師的愛心和寬容。只要教師有一顆平常心,堅持不懈地做工作,絕大多數的學困生是會有進步的。
參考文獻:
[1]葉上雄.中學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2.
[2]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