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著群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情境教學法是針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所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對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調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課堂;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通過輔助手段或方法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將課文內容再現。初中生正處于發展的時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一味地進行講授,學生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而使用情境教學法則能將學生的積極性有效調動,使他們樂于參與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之中。情境教學法既符合了初中生的認知,又將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了培養。
一、聯系生活,創設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以生動的教學情境為載體,將教學內容融入情境中。因此,是否能創設一個可以吸引學生的情境是進行情境教學的關鍵所在。為初中生創設情境,要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聯系,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作為情境教學的素材,將學生對情境的認同感增強,最大程度上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情境教學
運用情境教學法需要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喚起學生心底的共鳴。但是初中生受年齡、生活閱歷和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制約,往往無法有效地感受教師所創設情境中的真實情感,所以,要實現高效的情境教學,教師就要在豐富學生的情感上下功夫。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情感發育的關鍵階段,是學生逐漸形成人生價值觀的階段,教師在此時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僅關乎學生這一時期的學習,也關乎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時要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豐富學生的情感促進情境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地提升[1]。
三、借助角色扮演,創設教學情境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文章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這樣進行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深入地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可讓學生分別扮演皇帝、老大臣、騙子等角色。學生在人物的扮演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與文中人物進行結合,以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文中人物的語氣表達情緒,深入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與情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變化,明確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創設情境要遠比單純的講解課文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大膽的想象,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為真實的表演。這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在角色扮演時,會對文章中所寫的情境產生親近感,并且能快速進入情境之中,有效地感受文章流露的情緒情感,使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顯著提高。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形象的教學情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工具已經無法滿足現在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為學生創設情境,通過圖片、音樂、視頻等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并拓展,學生同樣樂于接受這種更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多媒體技術的呈現形式對于學生來說是極為直觀的,它可以將語文教學內容真實地展現出來。刺激學生的感官,賦予學生無限想象的可能[2]。
五、拓展知識進行延伸,將教學帶入生活
初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建學習的平臺,實現語文知識體系的創建,將知識有機融合,形成龐大的語文網絡體系。初中的語文教材呈現的僅僅是整個語文世界的小部分內容,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時,要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習資源,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得到豐富與補充。在學習課文《春》時,教師可這樣為學生導入,一提到春,人們眼前就仿佛展現了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文人描繪過春天,歌頌過春天,由此產生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等詩句。它們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今人為贊美春所作的散文。教師還要意識到生活是大語文的天地,要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語文知識進行補充與拓展,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感受語文的多元性[3]。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進行教學,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消除緊張感,積極主動地融入語文教學中,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將學生的語文教學效率與語文教學質量同步提升,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史亞莉.情感的教育 人格的升華: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情感教育探尋[J].學周刊,2017(32):132-133.
[2]李龍翔.情景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82-83.
[3]張漢祥.情景教學對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果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6,3(20):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