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波
摘 要:歷史代表著過去發生的事情,實際上與現實生活有很大的時間差距,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往往缺乏有效的學習技巧,學習效率低下,也難以提起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師要將提高歷史課堂實效性這一課題提上議程。基于此主要以新版人教版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探討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歷史知識;教學策略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蘊含著豐富又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具有很好的教學價值。只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的發展滯后,雖然新課改已經得到了貫徹落實,但是還是有些初中歷史教師沒有將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這一工作做到位,導致歷史課堂教學依舊處于低效化的發展現狀。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師必然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創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切實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現狀
在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阻礙著歷史課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教師的歷史教學方式創新不足。雖然不少歷史教師正在改進歷史教學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師依舊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使其教學方式創新不足,不能有效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也限制了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本身的發展。比如有的教師即便引入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歷史教學,卻也只是用多媒體畫面代替了黑板,無法實現課堂教學的精細化。其次,初中歷史課的教學氛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教師不善于將趣味化、生動化的教學手段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舊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后,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缺乏興趣,內在學習驅動力不足,難以養成自主學習習慣,使其歷史學習處于低效化的狀態。
二、創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精設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有效方式。只是以往初中歷史教師也采用了課堂提問方式,卻沒有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歸根結底是教師沒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其課堂問題比較淺顯化,多數都能夠從書中直接尋找到答案。這樣的課堂提問過于形式化和教條化,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到互動活動中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精設歷史課堂的提問。比如在新版人教版初中歷史《抗美援朝》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具有啟發性、有一定重量的問題:(1)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為何會出兵?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是怎樣的?(2)從上甘嶺戰役到后來的五次大規模戰役中,你們可以從中歸納出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嗎?(3)你們能否生動地描述黃繼光和邱少云的故事?你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哪些閃光點?在這樣的課堂問題引導下,學生既可以有效掌握重要的歷史內容,還可以領悟其中蘊含的抗戰精神、戰士精神。
(二)開展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法是可以實現思維碰撞、觀點融合的有效學習方式。將這一學習方式運用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尤其是小組討論法可以避免學習機械化,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能夠在彼此協助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比如在新版人教版初中歷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小組討論任務,如:“你們如何看待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兩件事?”這一小組討論任務涉及比較多的內容,小組成員可以分配任務,各自完成任務之后進行討論和交流。有的學生可以搜集香港和澳門問題由來的相關資料;有的學生可搜集“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歷史資料;有的學生可以站在香港人和澳門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針對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形成相應的觀點。學生在小組討論的環節,可以充分結合資料,創設相應的歷史情景,彼此發表見解,最終整合小組觀點。
(三)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
歷史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將其與歷史課相結合,打造生動的歷史課堂。這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構建高效、生動的歷史課堂。比如在新版人教版初中歷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放《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等圖片,讓學生能夠直觀又形象地感受到中國近代外交的情況,了解到近代外交的被動性、不平等性、不自主性,是帶有屈辱性的外交,激起學生對新中國外交的求知欲望。接下來,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呈放精簡的教學知識點,包括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及其內容、萬隆會議的舉行及內容、“求同存異”方針的內容等等。精簡化的歷史課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可運用在構建高效歷史課堂中。
總而言之,社會正在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歷史教師也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創建高效的新型歷史課堂,致力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饒貴華.芻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37-146.
[2]韓春海.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44.
[3]孟建平.淺議如何讓初中歷史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