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洛陽市城市書房“河洛書苑”的建設情況,分析“河洛書苑”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完善“河洛書苑”的若干解決方法。希望能為其他同類型城市的“城市書房”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洛陽市;城市書房;河洛書苑;建設成就;問題;解決方法
城市書房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總分館制模式下運營經費“單一化”、環境設施“老舊化”、開放時間“行政化”、專業人才“緊缺化”等的不足[1],這對于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自2017年8月5日洛陽市首個城市書房正式開館至今,僅一年有余的時間內,洛陽市建成城市書房“河洛書苑”106座,總藏書量61萬余冊[2]。建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洛陽市“城市書房”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如何避免“蘿卜快了不洗泥”、“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質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1 建設成就
就建設成就而言,“河洛書苑”實現了五個突破:
1)時空突破。空間上,“河洛書苑”以方便讀者就近閱讀為主要選址依據, 在人員密集區設點,在館舍建設上,打破了傳統圖書館的陳列方式,更加趨于個性化設置,建設突出小而精;時間上,設立在公園、社區、商場等人流密集區的“河洛書苑”,在保證日常開放的基礎上,延長節假日、晚間開放,并調整了冬季夏季時令,滿足了圖書館閉館對讀者帶來的不便。
2)服務內容突破。“河洛書苑”書房內配有開放式書刊架、閱讀桌椅及自助辦證機、自助借還機、電子書下載機、館情分析系統、三維門禁系統等現代化圖書館裝備,可實現智能化管理和無人化管理;結合倡樹家風活動,通過開展“弘揚優秀家風 打造書香家庭”、“夕陽紅”讀書會、健康知識講座、插花藝術講座、親子故事會、各類讀書協會開展閱讀分享活動、手工沙龍等品牌活動,倡導少兒閱讀和親子閱讀,讓群眾在參與體驗中增強文化獲得感。
3)服務模式突破。首先,強調資源管理集約化: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管理”的模式,市級財政投入資金補貼設備和圖書,區一級政府為建設主體,主要負責整合區域內的相關資源并進行統一管理;其次,讀者服務零門檻化:在任何一家“河洛書苑”,洛陽市民僅憑一張市圖書館借閱證,便可享受免費的文獻借閱服務,或者憑身份證刷卡進入便可進行自主閱讀;再次,讀者管理自律化:“河洛書苑” 實行無人值守(21點以后)和有人管理(09:00-21:00)相結合,在讀者管理上,傾向于公民自律、自主取閱。
4)建設機制突破。“河洛書苑”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管理”的模式,市級財政投入資金補貼設備和圖書,區一級政府為建設主體,主要負責整合區域內的相關資源并進行統一管理,同時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書房建設,有效降低了建設投入和運營成本。
5)社會效益突破。首先,不同合作方給“河洛書苑”帶來了不一樣的硬件支持,使讀者感受到了“河洛書苑”多樣、個性化的閱讀環境。其次,城市書房代表一種多元化的休閑閱讀新模式:閱讀+品茗、閱讀+美食、閱讀+會友、閱讀+研討等,已然成為洛陽市民健康知性生活的自由空間;再次,依托“河洛書苑”的平臺,洛陽市圖書館與更多社會單位建立了合作,獲得了豐富的社會資源。
2 凸顯的問題
由于城市書房的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
1)洛陽市9城區人均擁有城市書房比例總體來說并不高,且各城區之間比例懸殊較大。吉利區是城市書房人均分布最密集的城區,每1.4萬人就擁有一座城市書房,而伊濱經開區和澗西區,每5萬多人擁有一座城市書房。就每平方公里擁有書房比例來看,各城區之間也呈現較大差距。瀍河區每4.97平方公里就開設一座城市書房,而在伊濱經開區,一座城市書房的輻射范圍是56平方公里。各城區城市書房的數量和輻射范圍明顯不平衡。
2)位置偏僻,加之手機帶來的“閱讀危機”、宣傳不到位、藏書量少而不全、開放時間不合理等諸多因素,致使部分城市書房不能被市民充分利用而淪為“雞肋”。
3)多數“河洛書苑”的開放時間為早上9點至21點,21點以后大都已經打烊,更有甚者在17:30就已結束服務,老城區各書房開放時間更是五花八門不盡相同,24小時不打烊服務或成“空談”。
4)“河洛書苑”建設注重時尚精致與人文色彩并重的設計與裝修風格,卻忽視了讀者的真正需求。訪談發現,洛陽市讀者對“河洛書苑”的需求更多集中在:添置更多座位、設置更多充電插頭及網線、提高網速、增加臺燈數量、調節燈光亮度、開設交流空間、增加廁所數量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提供專業性館員服務上。
5)調研發現,城市書房多是由區圖書館負責向社會招聘若干館員崗位,而并非圖書館學專業的從業者。大量文化層次較低、未受過圖書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的人員進入到城市書房管理崗位上,導致圖書館核心業務無法進入和開展。
3 解決對策
基于“河洛書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解決方法和對策:
1)應按照“布局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重視考慮人口密度、交通狀況、環境配置等因素合理選址布局,貼近讀者需求。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書房影響力。如:通過發送手機短信、張貼宣傳海報、積極利用圖書館網站、百度地圖、公眾微信平臺、報紙、電視、廣播電臺、電腦、電子廣告顯示屏、電梯衛士等網絡媒體以及本地媒體,宣傳城市書房服務項目與閱讀推廣活動,提高轄區群眾知曉率和書房利用率,其次,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向“河洛書苑”下轄讀者推送新書信息,并通過館情分析系統和讀者薦書等方式優化配置館藏文獻,以優質的圖書資源吸引市民讀者到館閱讀。
3)通過構建完善的圖書館智能自助服務系統、引入志愿者服務制度、開展社會合作等方式創新服務模式,實現“河洛書苑”晝夜24小時不間斷服務。首先,引入三維門禁系統、RFID,安裝高清網絡攝像頭,實現與區級圖書館監控控制中心聯動,實時監控城市書房現場,為無人值守提供安全保障;其次,引入志愿者服務制度有效降低城市書房的人力成本,將志愿者服務與讀者自我約束相結合,將城市書房打造為24小時無人值守和有人管理來維持日常運營的閱讀圣地;再次,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進行合作共建。合作共建方式除了由合建方提供場地、書架、水電等硬件設施外,還可嘗試業務上的合作,通過減免部分租金,讓其負責書房的衛生打掃、書籍整理上架和指導使用等常規性工作。
4)完善城市書房的管理機制,加強城市書房的隊伍建設。首先,建立完善的城市書房管理機制,明確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其次,設立專職圖書管理員,選擇有責任心、具有圖書資料專業知識和參考咨詢服務技能的人員負責書房管理,計劃地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城市書房管理員的閱讀指導能力和媒介教育素質;再次,建立崗位責任制,給予穩定待遇并適當給予獎勵,通過定期考核和讀者投票等多種方式進行監督和管理。
4 結語
洛陽市政府通過建設“河洛書苑”,探索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一管理”的“以資源為核心的社會靈活合作”的城市閱讀空間建設思路。洛陽市在打造“河洛書苑”城市閱讀空間進程中的創新做法,可為其他城市提供借鑒與參考,為我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魯方平.城市書房——當代公共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創新實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5):36-39.
[2]去年洛陽市建成城市書房106座,超出原定計劃76座[EB/OL]. http://hn.ifeng.com/a/2019 0129 /719 4308_0.shtml
作者簡介
馮娜(1983-),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情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