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芬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人會不會閱讀決定他知識掌握的多少和信息獲得的快慢,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他的成功與否。因此,讓孩子從小學會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
關鍵詞:閱讀;語文主題學習;識字;理解;鑒賞;批判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045-01
自從語文主題學習概念被提出以來,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我校作為實驗點之一已經實踐了一段時間。我作為低年級組的語文老師,也已經參與了一段時間的實驗教學。通過這段時間的實驗教學,我發現了主題學習的優點是讓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體系更加清晰明確。老師在教學中,知識與方法得到了發展與更新,同時,課本以外的材料也引起了學生們更多的學習興趣。
但是因為我是執教一年級語文,實驗教學以來,我也感到自己遇到了比高年級老師更多的困難與困惑。
首先就是,學生們的基本識字能力仍舊沒有的情況下,難以帶領學生閱讀,更不用說體會文字的美。一年級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從語法的角度來說,一年級教學內容仍舊停留在音,字,詞階段,遠沒有進入句子,篇章階段。就算接觸到優美的古詩與現代詩與小短文,老師更多的時候也只是要求學生在認字的基礎上,將其背誦而已。就算老師進行了詩歌的意思說明,很多學生也記不住。在課堂上的擴展閱讀就只能變成老師帶讀,學生跟讀,或者老師朗讀,學生聽。實驗中所強調的學生的主動性,如何可能在低年級階段發揮出來,我感到困惑。
第二點是,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還不完全,在有些學生還未掌握基礎課本知識的情況下,將課堂時間用到拓展性閱讀上,是否合適。雖然我們的教學要求“一個都不能少”,老師要兼顧所有學生。但是,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進入一年級前已經識字過百,有的學生拼音都沒有學過呢。有的學生可能一遍就能學會新的知識,有的學生遲遲無法記下上節課的內容。這種巨大的差距如何平衡,是否要迅速結束課本內容教學,進入拓展閱讀階段,而不管落在后面的學生?
竇桂梅老師在總結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方法時,提到過她如何打破原本的教學課時安排,將課時分為大中小三種,而不是統一的45分鐘一節課。由此我想到,閱讀能力的培養強調是否有必要按照小學,中學,高中這樣的年級制度去分級。按照年級來區分閱讀材料,只是在原本制度上的修修補補。小學低年級與高年級的差別有些時候可能超過初中與高中的差別。從不會拼音,不識字變成一個會拼音,識字,能用字典自己認字的學生,這一躍,是打開一個文字世界的大門,對學生的沖擊,其實遠大于換了一個新學校,學了一些新知識的沖擊。
由此引出了我的題目,以及我對會閱讀的思考。我所理解的會閱讀應該包含四個階段,即識字,理解,鑒賞,批判。而小學階段的語文主題學習,雖然以擴大閱讀量為目的,但或許每個階段仍舊應該有側重點,而不是籠統的要求體會文字文章文學的美。比如小學一二年級仍舊只要求學生能夠認得閱讀材料里的字,而不要求理解。小學三四年級側重理解能力,能夠看懂拓展材料在說什么。小學五六年級提升到鑒賞與批判能力上。
那么我作為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側重點應該是在識字上。當然識字并沒有什么捷徑。但我想,在拓展閱讀材料上,我不應該限制在目前所提供的兩本書上,而應該自己去發覺一些更加適合提升學生識字能力的材料。但是,這樣個閱讀材料的篩選標準到底應該是什么,我卻感到一絲猶豫。以我的水平與能力,尚無法給出完整的篩選標準。但我已經知道,只是停留在美文的階段并不合適。《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這樣的傳統蒙學經典是否合適,我也感到猶疑。
比如現代西方有不少女權主義者對于孩子的性別意識教育十分看中,著名英國女演員凱麗·奈特莉曾經在訪談節目中談到她有些書是禁止自己的孩子看的。如不讓自己的孩子看《灰姑娘》和《小美人魚》這兩個童話。不讓看《灰姑娘》是因為,不要等著王子來拯救你,你要自己拯救自己。不讓看《小美人魚》是因為,不要為了一個男人放棄自己的美麗聲音。她這樣做,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評價,但就是一種價值導向的閱讀材料選擇。同時,也讓我們明白經典未必真的一定能夠傳遞正能量。
人們能夠從文字中讀到什么,不是編書的人決定,甚至不是能夠由作者決定的。所以只是經典還不夠,只是用鑒賞的眼光選擇材料也不夠。就算有最簡單的標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挑選材料,但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批判地審視紛繁的閱讀材料,仍舊需要有識之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