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紅
摘 要: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普遍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合作意識,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但教師組織教學時也給師生的地位、合作質量、課堂激勵、對不同個體的關注等方面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課程改革;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意識;創新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鼓舞和激勵?!毙〗M合作學習教學正是這一經典的體現。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正在悄然變化,我校不斷摸索,不斷創新,形成“25105”課堂教學模式。這類方法理念、組織形式啟迪我們教育者從新的角度審視當前的教育現狀。本人多次組織和參與了這種教學活動,頗有感觸,現將一些看法、感受做以交流.
一、改變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創造了民主平等,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
傳統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的任務是理解、記憶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聽眾。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不再是信息的提供者,而是組織者、協作者、促進者;學生也發生了角色上的變化,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之間是合作伙伴。在這種教學中所有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都應得到提高。
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需要教師和學生從觀念到行為的徹底轉變。在實際教學中,將活動作為“藥引子”,進行三五分鐘之后,教師便大講一番,生怕學生沒有理解,使學生難以更深入地交流、探究;或者教師選定一位學生代表小組作匯報,出現了個別學生“執政”的狀況,打擊更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種教學達不到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面對每一位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切磋,既有學生的自主活動,又有教師啟發、引導,共同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強調相互協作、資源共享
小組合作學習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生為完成任務相互
切磋、補充,分享彼此的經驗,在互動中生成新的知識和體驗,共同提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你我都有一個蘋果,我的給你,你的給我,我們各自都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的給你,你的給我,我們各自就有了兩種思想。這正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之處,并且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增強組內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提高學員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
隨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推進,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但有參與沒有合作的現象依然存在。有時小組成員在交流時各說各的,沒有多少學員靜聽,甚至許多學員在“開小會”;組員之間、小組之間沒有質疑、辯論;教師也做不到及時追問、啟發、引導、點評。這些感性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雜亂無章,理不出頭緒,上升不到理性認知,鑒別不出真偽。這樣的教學沒有師生、生生之間的切實合作,資源無法共享,體現不出合作學習的優越性來。
課改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在課堂上教師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或質疑點進行啟發和引導,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也要不斷擴展和補充,歸納總結,深入思考問題。
三、小組合作學習主張采用表揚、鼓勵等課堂管理手段,體現了對個體的尊重和關注
在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獨特之處,及時給予表揚、肯定;對不足之處給予改進的建議?;蛘咴O法讓學生感悟,自我反?。患词剐枰u,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避免“人身攻擊”。課程改革以來,時時能聽到表揚的言辭、掌聲,能看到鼓勵的眼神、特別的關注。這些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發展,改變了以往教育中“不見人”的局面。
但有些教師的教學中,進行盲目“賞識”。不管學生討論的對與錯,能否抓住問題的關鍵都是掌聲一片,看起來非常人道,其實這樣的表揚、賞識是建立在廉價的沒有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更深一點說是一種虛偽的教育。最有價值的賞識是發自內心的,是對學生的能力和成功最恰當的評價。只有這樣的表揚和鼓勵才能使人自信起來,提高他的求知欲。因此,賞識要實事求是,要掌握“度”的問題,否則物極必反。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多樣,改變了傳統教育單一呆板的方式,上課堂充滿生機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尊重多元,形式多樣。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的不同,其方式也應該不同。理論上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有:分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訪談、辯論等。如果對所提供的信息不甚理解,可組織他們討論;如果學生理解了概念但缺乏體驗,教師可組織一些角色扮演、看錄像帶之類的活動;如果學生不能將理解的概念運用于實踐,教師可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設計一個研究項目或小組行動方案,等等。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很多,但在實際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單一,造成師生興趣索然。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分組討論。就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配討論任務,選個代表展示討論結果而已。如果方法不能靈活使用,還會形成另一種風格的僵化的教學模式。為活動而活動,難以達到教學目的。
新課程改革中使用比較普遍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新事物,它的理念有力地沖擊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模式,它將長期影響我們的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問題,但它的優越性也是顯然的。我們只有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批判性,不走極端,辯證地分析,才能使新事物更具生命力,也會更成功地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鐘啟全,崔永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J].課程.教材.教法,2015(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