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
摘要:托尼· 博贊發明的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可視化的工具,具有發散性,被視為“大腦瑞士軍刀”。而當下幼兒園生成活動也越來越被重視,生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也對幼兒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將思維導圖引入幼兒園生成活動,希望每位幼兒與教師都能擁有一把自己的“思維瑞士軍刀”。本文淺要分析了思維導圖在幼兒園生成活動中對師幼的發展。
關鍵詞:思維導圖;幼兒園生成活動;師幼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224-01
1.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由英國的“記憶之父”TONY BUZAN 發明的一種發散性、輻射性思維表達工具,用彩筆在紙上把我們大腦中的想法畫下來。它將左右腦的機能得以充分運用,激發我們大腦的潛能。
思維導圖將抽象的思維與具體形象的圖形相結合,把我們習慣的線性思維模式轉換為發散性的思考方式,協助組織我們的思想,做出相應的選擇,進行創造性的大腦風暴,改善記憶力和發展想象力等,從而讓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
2.幼兒園生成活動及其困境
幼兒生成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它指幼兒根據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生發的活動[1]。目前生成活動在幼兒園中實施的越來越多,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發突出。
2.1 教師層面:
在確立活動主題時,是以幼兒的興趣為來源,還是以突發事件為來源,或是以自然生活現象為來源?在活動設計階段,應該根據主題的邏輯結構來設計活動,還是根據五大領域把主題拆解開來?應該設計大而全的活動方案,按網絡圖中嚴密邏輯的步步推進,還是找出經典靈活掌握?在生成活動推進階段,如何將幼兒即時萌發的興趣與預設主題體系中的內容相連接,如何處理幼兒完全不感興趣的設計,生成與預成的矛盾如何解決?
2.2 幼兒層面:
生成活動中如何凸顯幼兒主體性地位?活動開展前,幼兒如何呈現經驗的有和無?活動開展中,幼兒如何表達思考、探索的方式?活動結束后,幼兒如何回顧、梳理、表現相關經驗?
這些問題常常使得生成活動的進行陷入困境,幼兒教師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不知該何去何從。基于以上所提出的問題,筆者將思維導圖這一工具融入到生成活動中,助力生成活動的順利開展。
3.思維導圖在幼兒園生成活動助力教師發展
思維導圖讓教師具有思維的利器,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老師做有準備的教師。
3.1 思維導圖是教師思維過程的助推器。
幼兒園生成活動來源廣泛,幼兒的生活經驗、常見的自然現象、科學實驗等都可以成為活動來源。然而如何對這些活動進行思考與拆解,如何將教師進行的頭腦風暴進行梳理與歸類,如何從歸類的話題中找到教育契機與幼兒的核心經驗…這些復雜的思維過程往往需要老師付出長時間卻低效率的工作。思維導圖對歸納思維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師在有限的白紙上要寫盡所涉及的所有信息,就必須不斷地對所有信息進行比較、分類,尋找上級類別、再分類,使得思維更具條理性與邏輯性,其創造性的想象與聯想更具有主題性。因此在生成活動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助推教師的思維過程,使得思維更迅捷、更有效。
3.2 思維導圖是教師生成的知識庫。
在以往的生成活動中,教師常常使用網絡結構圖對活動的內容進行梳理。然而由于網絡結構圖過于個性化、多變性強,他人可讀性低,信息再次提取性差,因此一次活動的網絡結構圖僅限于設計者個人單次使用,其成果的重復利用率很低。思維導圖的分支按照順時針方向布局的規則,大大提高了思維導圖的可讀性和共享性。幼兒教師在生成活動分析中得到的有關知識集合在思維導圖中,形成了這個活動的知識庫,這些知識條理清晰、邏輯合理地展示在思維導圖中,不僅能夠一目了然地呈現出知識體系與知識細節,而且可以擴大分享范圍,多次利用。這樣一來,面對時時刻刻都帯著“小問號”和“為什么”的幼兒,教師就有準備、有信心去應對幼兒提出的問題,知道幼兒提出的問題應如何予以支持。
3.3 思維導圖是教師生成的案例庫。
生成活動的生成與預成問題是最讓老師們糾結的問題之一。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老師已經設計好的活動幼兒不感興趣,教師生硬地帶著孩子完成教學計劃;有時又會出現孩子突發的興趣教師沒有準備,只好重新設計新的活動。思維導圖在活動知識的基礎上,引導教師設計出若干備選主題,并分析預設出相關備選主題的系列活動。這樣教師就擁有了一個關于生成活動的案例庫,成為開展生成活動的有準備的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生成活動案例思維導圖中呈現的是“案例庫”而不是工作計劃,是備選方案而不是實施方案。思維導圖中的活動是否要付諸實施決定于幼兒的需要,幼兒在哪一方面有需要,教師就可以鎖定思維導圖中對應的分支,采用相應的方案開展活動支持幼兒的發展。
4.思維導圖在幼兒園生成活動中助力幼兒發展
思維導圖將孩子們的思維可視化,那么思維導圖在生成活動中對幼兒的發展是什么呢?
4.1 思維導圖培養幼兒思維的放射性。
思維導圖是一種來源于大腦自然的思維方法,它具有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在生成活動的開發階段,我們可以給幼兒一個“關鍵詞”,請幼兒把聯想到的人、事、物都記錄下來。像這樣以一個思考中心向外發散,最終呈現出放射性結構,有利于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激發幼兒的聯想能力和創造能力。
4.2 思維導圖加強幼兒思維的條理性。
生成活動開發階段,幼兒將所有想法記錄下來后可按照屬性予以分類,形成新的思維導圖;或在生成活動探索實施階段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繪制成思維導圖。這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更清晰,有層次性和條理性。
4.3 思維導圖提升幼兒思維的全面性。
開展生成活動時,思維導圖幫助幼兒把注意力放在一個點上,圍繞這個點思考與它相關因素,對探索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從而幫助幼兒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做事情,繼而提升幼兒考慮問題的全面性以及加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4.4 思維導圖凸顯幼兒思維的多樣性。
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幼兒的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在生成活動中,幼兒根據“關鍵詞”繪制出的思維導圖能夠充分體現幼兒思維的個性化特征;這利于張揚幼兒的個性,展現幼兒思維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 張愛君.幼兒生成課程及實施策略研究[D].課程研究,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