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已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技能和水平。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目前被廣泛應用于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和任務驅動方法的分析,探討了該方法在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課堂;應用
一、當前信息技術教學形式的趨勢
目前全國各學校均已開展信息技術教學,重點強調其操作性和實用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和發展,信息技術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任務驅動法是新課程改革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在課堂上設置適當的教學任務,然后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完成相應的練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因此在學生中非常受歡迎。
二、使用“任務驅動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因
1.“任務驅動法”的基本概念
任務驅動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采用特定方式完成相應任務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并開展創新實踐,從而加強他們的知識體系和結構。通過完成相關任務來提高學業成績,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學會參加實踐活動。掌握實踐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操作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可以使用任務驅動的策略來開展學習活動,以提高教學效果。
2.“任務驅動法”的特點
使用任務作為教材,提高學生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任務作為教材比讓學生學習課堂理論知識更為實際。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加,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和實踐能力。
使用任務作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任務作為一個整體教學內容可以使任務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提升任務的趣味性,巧妙地將知識融入任務中。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任務的驅動下,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此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參與性的提升,確保任務開展的意義。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任務驅動法以學生為主體,承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任務分析中,以學生為中心,促使學生融入真實的任務情境中,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設計專業性較強的任務,并實現任務分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任務解決中。在任務完成階段,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教師提供相應的指導,也可在團隊協作中,強化交流,以此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務實”的教學方法,強調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能。
3.使用“任務驅動法”的原因
任務驅動法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有利于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專業性知識,由于任務驅動法有著明確的學習任務,這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目標清晰,也使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把握更加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存在迷茫的情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也使教學更有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極其明確的,對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有清晰的認識,加快教學進程,教師也可以因材施教,在不同的方面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逐步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三、“任務驅動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1.設置有效的任務
在任務驅動法中,任務作為其關鍵部分,承載著任務驅動法能否奏效的關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習現狀,為學生設置合適的教學內容,并確定教學重點,從而設置有效的實踐上機課任務;在任務設置方面,教師應注意分析初中學生的情感和年齡特點,避免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并可以將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這兩個方面都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增添樂趣和真
實性。
例如,在講解“程序設計”中,為提升學生的算法能力,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設計以下基本教學任務:第一,設計任務。依據教材內容,制作出對應的電子畫報,并確定出算法流程;其次,提出學習任務,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算法處理的一些作品,激發學生學習和參與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感知認知,積極構建自己的算法。
2.對任務進行深入分析,提出解決方案
在提出教學任務后,教師需要先進行任務步驟分析,引導學生自主開展思考、分析,教師只需要強化指導、引導,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討論中,以小組為單位,探索出問題的解決方式與流程,分析各類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講解“程序設計”時,學生利用VB軟件,在編輯算法前,將內容劃分為不同的子任務,包括:第一,明確問題的邏輯性;第二,澄清需要使用的代碼,包括是否有判斷陳述,條件陳述等;第三,明確算法中是否存在循環;第四,檢查算法的完整性。在上述中有4個子任務,學生在學習完課堂知識后,可進行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通過小組內的分析、討論,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并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3.對任務結果進行評價反饋
當學生完成任務時,他們已經建立了認知結構,但它并不完美,必須在學生之間進行溝通。教師的分析、評價和總結可以改善知識結構,實現教學目標。展示優秀學生作品,相互評價和交流是學生最興奮和最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階段。學生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和解決方案,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最后,教師應對工作進行全面評估,突出可以學習和借用的領域,不僅要肯定學生的成績,還要指出缺陷和改進方法。
任務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總結和反思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及時評估和反饋學生。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教師安排與本課或下一課相關的任務,以便學生可以完成復習或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陸茂邦.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10):252-253,256.
[2]王元睿.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信息與電腦,2017(22):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