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杰
摘 要:隨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總體框架》的頒布,核心素養的實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從核心素養的視角開展生物實驗教學,有必要有一個全面了解和理解這個詞的核心素養的角度詳細規劃的發展方向和改革教育內容。在生物實驗教學領域,核心教育應以教育理念為基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促進生物實驗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生物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據調查,隨著義務教育時期縣域教育均衡發展和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推進,中小學實驗室建設儀器設備配置得越來越完善。然而,在進行實驗教學時,仍有許多教師忽視核心素養,存在很大的隨機性和非規范性,直接影響學生實驗習慣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一、生物實驗教學的原則
1.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傳統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是以教師為基礎,學生只是被動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在教學中應注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專注創新原則
在初中的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授新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打破傳統教學的桎梏,加強開放實驗教學,讓初中生解放思想。教師可通過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不同以往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對實施教學模式感興趣。為了尊重客觀事實,充分挖掘初中實驗教學內容的變化因素,實現初中各種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生物實驗的學習興趣。
二、核心素養下生物實驗課程改革
生物實驗的課程改革應該圍繞著科學邏輯體系來進行生物實驗課程的準備和展示,應該符合要求和核心教學的素養,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確保教學生活化,使實驗課程與實際生活相關聯,使學生更容易了解課程,能提出問題、思考、研究問題。同時,生物實驗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實現內容的整合、目標的整合、資源的整合等。教師更應該注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真正了解生物實驗課程,確保學生能夠接受他們所學的課程。
三、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實施
1.注意細節培養
從核心素養的形成來看,培養初中生生物核心素養教學中的關鍵還在細節上。核心素養的養成體現在細節,但本質上是一個宏觀概念。
比如,教師在講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這一知識點時,由于學生對于基因作用的機制不是特別理解。因此,基因控制生物的特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何讓學生了解基因是實際教學的關鍵。教師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在分析生物體的高度的過程中,學生被告知影響高低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其分別可表示為T&t來進行表示。讓學生思考,如果對基因進行排列組合,對下一代身高有的明顯的作用?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多種組合方法,比如TT、tt、tT等,然后引申出另一個問題“這種結合對生物的性狀有什么影響?”對該問題再次進行思考可知,由于兩種顯性基因組合,結果只能是生物體表現出很高的特性,而兩個隱性基因組合,結果恰恰相反。問題就在于這些生物特征是由Tt的組合所表現出來的。由此,學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問題意識,而教師可對問題進行解答或者讓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然后進行補充等。
在這樣的教學細節中,學生的思維既起到構建生物知識的作用,又起到形成科學思維方法的應用。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效地形成了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2.創造激發學生興趣的實驗環境
在傳統教學的過程中,實驗教學和演示經常由教師進行生物實驗教學。這種教學形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地將學生的特點結合到一起來創設出相應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可以參與實踐并進行實驗。比如教師可在課堂上進行情境試驗,通過面食品嘗,讓學生充分感受面食在口腔內的變化,并讓學生思考整個過程中舌頭所起的作用。在這種情境下,不僅能刺激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設計出相應的實驗項目。
3.使用協同合作來培養學生探索的能力
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教師可采用通過合作探究,優化學生學習的方式。比如,教師在講授“哺乳動物心臟的結構”這一知識點時,可通過實驗來說明。教師在實驗前布置幾個相關問題,利用這些問題開展生物學實驗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理論的印象。在實驗過程中,老師應該引導、評估和糾正學生的調查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真正了解生物實驗的魅力。在實驗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也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各方面的發展。這對于我國初中生物教學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潔.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教育,2014(21).
[2]韓國娟.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生物實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