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文
摘 要:對大學生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研究已有眾多,論者們多從大學生消費主義的具體表現及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的對策進行論述。本文通過對消費主義的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剖析消費主義對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影響,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消費價值觀,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消費文化。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
消費主義作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 國家的消費文化,已經伴隨著經濟、文化的全球化進入我國社會。當前,消費主義價值觀念的商品拜物教、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避免消費主義不良價值觀的侵害,我們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消費主義價值的引領。
1 消費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1 何為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用來指導和調節人們消費行為和關系的原則、思想、愿望、情緒的一種社會道德現象。表現為人們無顧忌、無節制地對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的消耗,把追求物質享受和消遣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目標。基本特征表現為過度消費,消費不再是為了維持日常的生存的需要,把消費作為個人身份、地位、品味風格的象征,高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消費成為人生的追求目標。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產物。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性,它不僅生產產品,還把消費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作為控制和操縱的對象,制造消費欲望和消費激情。在資本的控制和操縱下,人的消費欲望被點燃,對物品的占有和消遣被當作生活的本質和意義,消費不再是人們對物品生存的需要,而是欲望和自我表現的需要,消費主義體現的是一種人與物的關系,人成為物的奴隸。
1.2 消費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脫離了初級工業化階段,社會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資本積累不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刺激消費、擴大消費成為資產階級所關心的,因為他們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的增值的需要促成了消費主義的出現,消費主義成為一種被大力倡導的新文化意識形態。最早產生于美國,是一種超越人們實際生活需要,過度追求物質占有和享受,并將高消費視為人生根本目的和生存意義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代表了一種不斷膨脹確難以徹底滿足的購買欲望和消費激情,以炫耀性消費、超前性消費、過度性消費為特征。[1]
1.3 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
哲學范疇的“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最早使用的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特拉西,他認為人的思考和感覺與利害相聯系,由此出發研究觀念實際意義的科學。意識形態是文化的內在核心,具有給政治行為提供合法性依據的功能,意識形態通過合法性論證影響社會公眾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使公眾認同既定的社會,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和服從統治階級的管理。意識形態控制是最終實現社會控制的重要途徑。
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商品拜物教不可避免導致人的異化,背離了社會主義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意識形態。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帶來的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意識形態相矛盾,導致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消費主義提倡的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構成了嚴重的挑戰,違背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2]
2 消費主義對我國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和價值觀的影響
在我國社會消費轉型和現代大眾傳媒的推動下,大學生也深受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發生了變化,消費主義意識日益凸顯,高消費需求增長,消費背景的差異性呈現,消費呈現多樣性,消費的矛盾和沖突顯現。二是有部分大學開始逐漸認同和接受消費主義的價值觀。
2.1 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扭曲
價值目標的膚淺。社會主流價值觀倡導的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是全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而消費主義主張對物質過度追求,把人生的幸福和意義建立在對消費的感官享受上,貶低了人生理想的價值追求在現代大眾傳媒強烈的視覺沖擊下,容易激起大學生對時尚消費品強烈的占有與消費欲望;價值取向的低俗。消費主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支撐其運行的是一套價值觀體系,這些價值觀主要有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消費主義雖然論證、鼓吹個人消費的合理性,但其價值核心是滿足個人欲望和眼前利益,與社會大眾主流價值觀的共享性背道而馳;價值選擇的失序。消費主義鼓勵人們消費,可以消費一切,把人格、尊嚴、隱私都可以最為消費對象,突破了價值觀的底線,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人格、尊嚴和隱私作為個人的權利,不僅是社會普遍遵循的基本秩序,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它倡導的消費一切,是對社會公德的挑戰,擾亂了社會秩序,必將遭人唾棄。[3]
2.2 對社會評判的錯誤認知
大學生往往脫離現實經濟基礎和消費文化傳統,對消費主義不假思索的認同和接受,失去了批判和懷疑精神。對追求“高消費體現人人平等”的錯誤認知,消費主義認為人是理性動物,有權無限制占有和消費物質財富,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消費最初本義其實是為了滿足個人日常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物質財富和經濟增長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改善,這是無可厚非的。對追求高消費也是對經濟發展做貢獻的錯誤認識,高消費和超前消費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主要根源,它完全不適合中國國情,消費主義對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了傷害,對社會帶來的不良風氣,破壞了社會和諧,不僅沒有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相反抑制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符號消費是體現大學生身份的錯誤認知。身份認同不在外在的某些標志如消費品的符號價值,而在于個人內在的精神品質和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這需要個人的努力付出才能獲得。有一些大學生對消費品符號狂熱的崇拜,只能說明對自身價值缺乏信心,缺乏內在精神品質,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4]
2.3 帶來消極的社會心態
消費主義價值觀給大學生帶來的是迷茫與空虛、炫富和仇富、虛榮和攀比。感官的體驗和享受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欲望不斷地被激起,但永遠不會滿足,當他們發現現實追求的和內心需要的產生對立和沖突時,就會產生對現實生活失去追求目標的迷茫和心靈無以慰藉的空虛與無奈。大學生炫富一族一般通過購買名牌、消費高檔服務來炫耀對財富的占有。炫富的目的是體現身份的優越,帶來的后果是造成身份的不平等,身份的不平等就是人格的不平等。大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為了維護平等的人格,就會產生仇富,容易產生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對社會和諧起到了阻礙作用。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雖然沒有高消費的能力,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對時尚的生活方式還是心向往之,形成了攀比形態,而在消費欲望不斷提高下,攀比對象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攀比者無法跟上攀比對象的速度,致使一些大學生產生焦慮、挫折和不滿的心態,甚至最后選擇了輕生。
3 解決當代大學生消費價值觀問題的對策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的價值追求。避免消費主義不良價值觀的侵害,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履,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消費文化。[5]
3.1 對大學理想追求的引領
理想是價值的反映。大學生對理想的追求不同,表現在消費上價值觀也不同。追求理想是大學生個人價值實現的前提,引領大學把個人價值和社會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將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個人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社會理想能夠有效消除大學生在價值認知、判斷、選擇上的誤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大學生個人層面的價值觀納入到社會關注的視野,為個人理想的實現提供了正確的思想保證。
3.2 積極矯正大學生消極社會心態
社會心態是社會群體對社會的感知、反應、情緒的一種心境狀態,受價值觀的決定和制約。大學生消費主義價值觀表現在社會心態方面主要有迷茫、空虛、仇富、不公、虛榮、攀比等消極的社會形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標準對社會心態進行激勵、調適、矯正。用公平正義價值觀激勵大學生,激發大學生的活力,通過誠實勞動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培養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3.3 強化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
人總是在一定的價值觀的指導下來作出行為選擇并實現價值目標,價值觀對人的行為具有支配、制約和導向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公民的個人層面對價值標準進行高度概括,對大學生行為具有導向和制約作用。消費領域中的愛國,就是在消費的過程中要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教育大學生在學習期間,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好專業知識,增長才干,練就本領,增強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學生中倡導誠信、踐行友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規范大學生的交往規則和行為,真正使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 劉冠君.當代中國消費主義的價值觀批判[J].社會科學研究,2015(6).
[2] 朱松節.大學生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實質及其引領[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6).
[3] 歐文.歐文選集:下[M].柯象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4]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