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開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屬于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以及素質教育普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難點進行總結,并從教材設計的生活化、布置合適的實踐作業、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優化三方面,論述了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義務教育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64-02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義務教育階段屬于人才培養的搖籃,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文化基礎,此外,教師還要在學生心理素質養成上提出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學目標,應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引導學生保持一個樂觀向上的心態,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徹底激發出來,賦予學生強大的調節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個性健康和潛能激發,而德育教育則是通過規范化教育,避免學生受到不良因素影響,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道德和價值走向,賦予學生更多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對社會責任進行切實履行。例如,在《狼來了》寓言故事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不要選擇一些低級方式進行娛樂,德育教育則是強調做人應該誠實守信,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從這里可以看出,二者在教學目標上存在明顯差異。
(二)教學理念上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對學生心理狀態、未來發展情況等進行常態化評價,以“價值中立”基本立場為主線,通過品行培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而德育教育在價值導向上具備很強的鮮明色彩,利用核心價值觀評價來引導學生的行為和品德,避免錯誤行為出現。從這里可以看出,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需要對學生的價值導向問題進行有效處理。另外,在你教學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傾聽和理解,讓學生學會主動接受。而在德育教育上,其傳遞的社會價值觀主要是強制學生接受,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相反效果[1]。
二、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徑
(一)教材設計的生活化
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道德觀、善惡觀形成的主要階段。現代社會上存在很多誘惑因素,在青少年道德滲透上,主要依賴于心理健康課程以及生活實踐內容。整體來看,義務教育階段的心理教材內容編寫,需要與學生實際生活內容相結合,將更多的生活氣息和場景展示出來,可以將重點部分放在學生關注度較高的熱點問題上,做好定性實例選取工作。
(二)布置合適的實踐作業
與語文、數學等課程作業內容不同,心理健康課程作業的布置應該以行動力為主。現代義務教育中的學生學習壓力有所提升,很容易出現心情煩躁、厭倦等心理問題,無法對美好生活進行體驗,教師可以將此作為作業構建的出發點。例如,以“抓住身邊美好”為主題,鼓勵學生拍攝一些生活之中美好畫面,通過這些因素,將學生心中的真實感和美感展示出來,賦予學生更加美好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樣一來,學生便會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一個良好性格,對德育教學效果進行深入強化。
(三)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優化
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很多德育功能便無法展示出來,而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德育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主動吸收和接納相關知識。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應用多種心理健康教學組織形式,對德育教學功能進行合理完善。例如,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有主題班會、電影賞析以及話劇表演等等。除此之外,各個學校還可以通過心理電影展播形式,多傳遞一些社會正能量,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影視情節,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發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全部激發出來,維護學生的全面發展[2]。
總結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心理健康課程應該將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以及道德觀和人生觀,提升其綜合素養。為此,各個教師可以將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開展現狀為切入點,探討德育功能發揮的整體性優勢,在培養出全方位、高素質人才同時,為未來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劉金平.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問卷的編制及其現狀調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126-136.
[2]王建斌.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192.
作者簡介:
高建軍(1970-),男,漢族,大學本科,1990年從教至今,一直在農村第一線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