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岳山 王淑霞 任興旺
【摘要】作為山區小學語文教師,自覺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推動鄉土文化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利用,帶領學生開展尋訪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調查家鄉的風俗風情,考察家鄉的歷史古跡等。同時有選擇性地將部分資源融入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家鄉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激發廣大學生了解古浪、熱愛古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土文化 語文教學 整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土文化資源滲透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283。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49-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边@里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就屬于鄉土文化范疇。但在實際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每每涉及到這些知識,學生卻知之甚少。作為山區小學語文教師,自覺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推動鄉土文化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利用,帶領學生開展尋訪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調查家鄉的風俗風情,考察家鄉的歷史古跡等。同時有選擇性地將部分資源融入到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家鄉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激發廣大學生了解古浪、熱愛古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將鄉土文化資源滲透到語文教學,改變以往小學語文教學局限于教科書,對當前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與豐富的課外實踐相結合
古浪鄉土文化資源豐富,筆者多次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廣泛接觸社會,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民間文化 由于筆者所在學校位于鄉鎮政府所在地,所轄兩個村有五千多人口,讓學生到每一個村組走訪老人,緊密結合當地文化背景,搜集當地民間故事(黃羊川斷山口傳說、仙翁對弈不老臺、滴淚崖、王母跌落綠寶石、七星糧倉巧布陣等)、諺語、民間風俗(鬧社火、古浪婚喪嫁娶風俗、歲時節日風俗)及民歌等。通過此項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受到了古浪地方文化熏陶,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其整理成篇成冊,形成獨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 古浪曾涌現出了許多名人。讓學生以愛國者、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為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組織學生開展了解當地名人趙燕翼、張奮武、汪泉的成才經歷,撰寫他們的事跡,介紹他們的突出業績等一系列活動?;顒拥拈_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為學生樹立起遠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跡文化 古浪文物古跡有三多: 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廟宇、民居)多,如大靖財神閣、寺洼臺林區、土門羅漢樓等; 二是墓葬多 ,如毛公古冢、楊門忠骨、西路軍魂、潘家嘴墓群、青石灣墓群等;三是文物古跡多。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參觀展覽,讓學生了解到古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并引導學生就此撰寫參觀所見、所聞和所感,根據搜集的資料、傳說編成生動的民間故事集。
美食文化 古浪的風味小吃久負盛名,其中尤以古浪釀皮、糯米卷糕、山藥油餅青稞面搓魚子等長盛不衰。引領學生品嘗、學做、了解制作的過程,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加深學生的實踐體驗,為習作積累豐富素材。
旅游文化 古浪是個旅游勝地,尤其黃羊川十八景(東升妙筆、蒼松攬月、古龍觀日、龍泉公園、西路軍魂、楊門忠骨、昌松瑞石、高峽平湖、狀元福地、顯化圣山、藥王神泉、網絡城鄉、九蓮石城、七星糧倉、石門濤聲、毛公古冢、香靈晨鐘、寺洼風光)是游客流連忘返的好地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在帶領學生深入景區欣賞大自然美景,對一些景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導學生為這些景點寫解說詞。通過這樣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旅游文化知識,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此外,還結合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開展了“我愛古浪, 我愛家鄉”的征文活動、演講比賽,同時組織學生參加了第三十四屆語文報杯以“路”和“家園”為主題的作文競賽,6名同學分別獲得省級獎勵,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同學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
二、與教材內容相銜接
開發和利用古浪鄉土文化資源,一方面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素材,另一方面應切實與教材內容相銜接,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古浪鄉土文化資源,在教材的“寬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點滴知識,如果在實踐中得不到及時應用,最終也得不到內化,為此,筆者結合教材內容,適時拓寬延伸到古浪鄉土文化資源中來。如學習六下第二單元“民風民俗”主題單元時,讓學生搜集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糯米卷糕的習俗,了解古浪童謠的特點,模仿說幾句;學過《桂林山水》后,可以讓學生參觀石門峽、石泉城、曹家湖水庫等,并搜集相關資料模仿寫作等。
二是在語文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中適時滲透古浪鄉土文化資源。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重要能力訓練,也是學生情感素養形成的重要手段。為了使聽說讀寫訓練變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開展訓練前,筆者有意識地將學生思路拓展到豐富的地方鄉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訓練都有地方文化資源作素材和背景。如開展演講比賽時,滲透了石門山的雄壯、寺洼的靈秀;開展讀書會, 滲透了趙燕翼的《金瓜銀豆》《金絲雀遇險》、張奮武的《楊家將古浪演義》、張子藝《鎖陽城里的風鈴草》、汪泉的《沙塵暴中的深呼吸》等。這些都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心靈的陶冶、感情的升華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與校本課程開發相同步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學生能自主參加突出學生自主性和靈活性的活動。開發得當,對學生興趣特長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都有重要意義。而古浪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正可滿足校本課程開發要求。學校抓住這一契機,做到鄉土文化的開發利用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相同步。
其一,成立“油菜花”文學社,出版具有濃厚地方氣息的校刊《油菜花》。夏天,學校方圓百里油菜花開、延綿千畝,猶如一副優美的鄉村風景畫。這里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飛心靈的歸處。這里沒有大都市的塵埃和喧囂,只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質樸的民俗風情以及現代新農村的恬靜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油菜花黃時,帶學生去體悟大自然的氣息。文學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團活動章程,組織采訪活動,并把采訪當地文化名人、游玩旅游勝地等活動資源作為重要組稿來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樣的活動既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二,編寫校本課程。鄉土文化資源是校本教材和校本課程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課題組嘗試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浪鄉土文化集萃》校本教材, 內容包括古浪名勝古跡、民間藝術、民間風俗、民間傳說、地方特色、歷史名人 、古浪籍作家優秀文學作品選登等,極大地豐富了學校語文課程的教學資源。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自覺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推動鄉土文化資源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利用,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