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
摘 要:近年來,J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及大數據發展線上零售信貸業務,積極優化業務流程、增強客戶粘性,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樣、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為深入了解J市線上零售信貸業務的發展、管理和風險狀況,J銀保監分局對其開展了調查,并分析了其潛在的四方面風險,并提出了完善監管辦法、落實風險管控、推動數據治理等方面的監管建議,以推動商業銀行盡快消除空白和模糊地帶,進一步規范市場行為。
關鍵詞:線上消費 ?風險 ?監管
一、產品特征
(一)無需抵押擔保要求,客戶準入門檻低
該類產品以信用貸款為主,無需借款人提供其他擔保抵押。客戶依托公積金、社保、壽險保單等憑證或為代發工資、行政事業單位員工等“白名單”客戶,即可獲得借款資格。
(二)無需客戶面談面簽,客戶借款效率快
追溯該類產品貸款流程,多數銀行不要求執行貸款面簽流程,對于已婚客戶,也不要求其配偶作為共同借款人進行簽字確認,只需提交個人申請、提交驗證碼即可。
(三)無需辦理受托支付,資金使用制約少
大部分產品最高限額未超30萬元,在貸款放款時客戶可以選擇自主支付方式,直接取款或轉賬支取。取款或轉賬后,也無需提供嚴格的用途證明材料,在授信期限內可以“隨借隨還”循環使用。
(四)借款利率總體偏高,客戶融資成本高
如某法人機構與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合作消費信貸產品年利率平均高達17.94%,最高利率可達23.4%,基本接近市場民間借貸利率。出于手續方便快捷等原因,仍有部分融資需求較為迫切的客戶辦理此類業務。
二、潛在風險
(一)監管要求難落實潛在合規風險
線上消費貸對借款人的實際狀況及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審查均在線上完成,未執行面談面簽要求,與《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不符;同時,個別法人機構省外貸款占比高達70%,超過《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地方商業銀行向外省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余額的20%”的規定,一旦辦法落地其存量貸款將面臨較大整改壓力。
(二)無需配偶確認潛在法律風險
調查發現,多數銀行對于已婚客戶辦理線上信貸業務無需配偶知曉確認,但在配偶不知曉的情況下夫妻一方舉債配偶是否應該承擔償還責任目前還具有一定的法律爭議,且償還債務時借款人可能存在將資產轉移給配偶的道德風險。
(三)資金監控缺失潛在政策風險
調查發現,面對海量個人貸款業務,銀行往往無法逐一落實貸后檢查的要求,貸后管理要求難以落實,導致貸款資金極易挪用至房市、股市等限制性領域。如J市分局利用EAST系統對某大型銀行線上消費貸款受托支付資金流向核查,發現該行共有11筆108.3萬元信貸資金轉入證券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等情況。
(四)貸款利率畸高潛在信用風險
從調查情況來看,轄區線上消費信貸產品平均利率高達14.35%,高昂的融資成本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轄區線上消費信貸產品不良率已呈上升趨勢,如某股份制銀行“E秒貸”不良率高達9.71%,遠超J轄區個貸平均不良率,銀行機構風險管理面臨較大的挑戰。
三、監管建議
(一)盡快完善監管辦法,規范互聯網貸款業務
在現有個人貸款監管制度框架下,盡快出臺互聯網貸款監管規定,進一步明確其審核準入、授信與風控、數據獲得渠道、發放支付、合作模式、貸后管理等操作細節,消除空白和模糊地帶,規范市場行為。
(二)嚴格落實貸款管控,切實加強風險防范
商業銀行要健全信貸管理,全面收集、審核各要件資料,建立客戶信用評級制度,依據其交易行為、誠信行為分析客戶的償還能力,科學計量風險并合理定價,提升風險管控水平;通過憑證查驗、現場調查等多種方式強邏輯判斷與交叉驗證,核查貸款支付是否符合約定用途,防范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等限制性領域。
(三)推動數據共享共建,源頭控制信貸風險
建議推動工商、稅務、社保、人行、商行等多部門及行業之間打破壁壘,消除信息孤島,在保護客戶信息的前提下實現信息實時更新與共享。同時,商業銀行要強化大數據運用,強化對客戶收入、消費等異常現象識別能力,對違規使用消費貸款資金的借款人實行黑名單管理,實現潛在風險早發現、早預防、早化解,從源頭上防控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