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與許多傳統行業結合孕育出新業態。我國農產品銷售結合“互聯網+”的發展契機,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和銷售的質量和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我國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存在著供給端的質量問題、物流問題和產品同質化問題。本文從“互聯網+”的背景出發,分析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現狀,對我國農產品電商的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電商;農產品
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后,逐漸普及到各個傳統行業,2020年人設部發布的10個新增職業中,超過一半與互聯網技術相關。“三農”工作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結合培育出新業態,農產品結合電商的營銷模式,能夠服務“三農”,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引導農民發家致富。本文從農村電商的發展背景出發,分析我國農產品電商的優勢和問題,并對我國農產品電商營銷的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一、“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現狀
(1)農村電商的發展背景
現階段,我國已經踏入信息化的大數據時代,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推動了網絡購物持續發展。2017年,我國農村的網絡零售額超過了1.2萬億元,帶動就業人數2800萬,預計2020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將逼近2萬億元。目前農村電商的主要消費群體已由一二線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擴大到全國范圍,各大電商平臺呈現出“兩超、多強、小眾”的市場格局。近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于農村電商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上升。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號文件”,將農村電商作為單獨條目,勾勒出農村電商的大致發展方向。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可以看到,農村電商的下行之路正迎來政策利好。
(2)農村電商發展的優勢與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村電商不僅能夠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營銷、以銷定產,還能使用無人機、網絡觸感設備等信息化管理技術,實現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生產。互聯網技術推動了農業生產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銷售的效率,確保農產品的品質。互聯網營銷也有利于供需充分匹配,提高了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但是,我國農村電商也存在很多問題,以生鮮電商為例,目前有88%都處于虧損狀態。最大的原因是供給端質量問題。農產品品質本身存在不穩定性,且因為運輸容易出現損壞和腐爛。第二大問題是物流問題。農產品的保存和運輸一般需要嚴苛的溫度、濕度等條件,而農產品供應鏈端的生鮮配送和冷鏈物流技術落后,導致運輸過程中產品損失較大,產品局限性增加。第三個問題是產品同質化,電商平臺和線下超市的農產品很難有質量區別,且消費者無法實地挑選,電商平臺的農產品只能降價來獲得優勢,農戶利潤空間小。
二、推動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建議
(1)大力培養高素質的農村電商人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批青年人才流動到大都市,造成鄉村人才匱乏。針對這種現象,一要加大對農村當地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免費的電商培訓,創業就業培訓等;二是地方政府與高職院校合作,打造電商孵化基地,鼓勵畢業的大學生返鄉工作。只有在農村培養電商人才和電商思維,才能具備扶貧工作的中堅力量。
(2)推動供給側改革,完善物流體系建設。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選取有地方特色且質量佳的農產品,以迎合消費需求,適應農村自身的產業結構,實現電商平臺與線下實體店產品的差異化,打開市場銷路。此外,我國冷鏈物流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村要加大物流體系建設,完善物流網絡節點,各大企業也要提升物流冷鏈發展的整體水平。
三、農產品營銷向建立品牌形象轉型。
品牌形象的建立有利于在大量同質的農產品中吸引消費者,獲得用戶粘性。在互聯網技術下,已有如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成功案例。電商平臺要積極扶植農產品的品牌塑造,商家也要充分利用當下熱門的直播等新形式,利用直播間展示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全鏈條等,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品牌形象。
四、解決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規模化經營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降低,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農產品規模化經營成為客觀要求。但是,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戶無法獲取準確情況,規模化生產效率低下。因此,要利用信息化的大數據平臺,為農戶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及時分析消費者需求與自身的供給情況,并將農產品的生產、包裝、運輸形成一條規模化產業鏈,實現規模化經營。
綜上所述,在人均消費不斷上升,政策導向明顯的環境下,我國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前景較好,農村就業率明顯提升,農村經濟高效增長。針對電商平臺農產品的質量、物流等問題,要通過培養高素質的電商人才,推動供給側改革,完善物流體系建設,建立品牌形象等途徑解決。
參考文獻
[1]黃筱玥,何小東,吳青林.“互聯網+”環境下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14):90-91.
[2]羅姣.“互聯網+農業”時代農村特色經濟發展轉型研究[J].農家參謀,2020(17):24.
[3]孫雨蕾.“互聯網+”背景下電商扶貧現實困境和對策建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7):198-199+247.
[4]葉在青.農地規模化經營對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4,24(04):44-46.
作者簡介:楊思媛(1999.05—),女,漢族,四川省樂山人,北京市海淀區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專業,在校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