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婷
摘要:隨著對文化生態學的研究的推進和對村落研究的發展,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應運而生,可以說這是一門具有交叉性和實用性的學科。本文闡釋了什么是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闡明了村落文化生態學研究的價值,著重對傳統村落的規劃與建設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其中著重對在民俗傳承、文化遺產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這三個方面的村落文化生態研究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村落文化生態學;民俗傳承;文化遺產保護;美麗鄉村;文化生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民俗文化所依賴的生存的人文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民俗文化正在漸漸消失。自20世紀80年代依賴,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傳統村落的數量銳減,盡管近年來對傳統村落的重視日益增加,但是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傳統村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嚴重破壞,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村落文化生態學的提出,將有利于美麗鄉村建設,有效解決民俗文化傳承和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問題,下面,本文將就此展開論述。
一、什么是村落文化生態學
村落文化生態學是將生態學和文化學的方法應用于村落研究的一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主要以研究村落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的資源、環境、文化的各種變量的相互作用中研究村落文化的產生、發展的規律,用來探索不同村落文化發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從而指導村落的規劃與建設[1]。該學科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處,,所以該學科不僅關注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還關注各文化之間和各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學科內容除了村落文化生態學內涵、對象、范圍、研究方法和規律以外,還包括一些具有建設性的策略,比如風景環境生態策略、藝術遺產生態策略、建筑景觀生態策略、鄉賢民俗生態策略和旅游經濟生態策略等等。
二、村落文化生態學在傳統村落上的應用要點
(一)在民俗文化傳承方面
民俗文化傳承,體現了某地長期形成的生活習俗、生產方式和共同心理等特點,象征著地域文化,也同時孕育了傳統文化。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對鄉村民俗文化總是持有一種輕視的態度,覺得它們是一種粗俗的、不高雅的文化,這種想法其實是對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文化的一種否定,因為我們總是覺得鄉村民間的民俗文化是落后的思想形成的產物或者是封建迷信文化的一種變體。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民俗文化正在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我們應當明白村落文化是民俗文化的產物,所以我們的村落文化生態學這門學科應該首先注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村落文化生態學主張在了解宗教民俗、鄉賢民俗、藝術民俗等民俗文化的鄉村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梳理傳統村落的發展歷史,理清傳統村落民俗文化傳承與變化,挖掘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對傳統村落中即將面臨著消失的危險的民俗文化和歷史進行搶救,對它們進行系統的研究,為后世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為傳統鄉村的美麗鄉村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基礎性材料[2]。
(二)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
傳統村落是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部分。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和村民還沒有認識到傳統村落里蘊藏著建筑文化遺產,所以導致有些傳統村落由于缺乏保護和修繕,最后變得破敗不堪,或者是為了迎合一些商業活動的需要,被大拆大建,完全喪失了傳統風貌。其實在傳統村落中還藏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一種是有跡可循的文化表現形式,比如:音樂、戲劇表演、各種節慶儀式和傳統習俗;另一種是文化空間,比如傳統文化活動的集中地域等。
所以說,傳統村落之所說是“傳統”,是因為它承載了絕大多數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具體表現,是維系中華炎黃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根基。
傳統村落文化生態學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主張發展村落和開發村落產業要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一起開展,甚至某些時候要以文化遺產的保護為重。而且主張不能單一片面的關注傳統建筑這一物質遺產,還要對傳統村落的整體(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關注。
(三)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名單,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這是完全符合村落文化生態學的基本要求的,傳統村落文化生態學要求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導向,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務必在保護好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充分發掘歷史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再美化村莊居民生存環境,適度開發鄉村旅游業,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三、傳統村落規劃與建設的思考與分析
(一)傳統村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工業化的程度的加深以及農村惠農政策的推廣,農村經濟也在逐年增長,但是傳統村落卻在逐年消失[3]。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缺少合理的規劃指導,這就導致了村莊空間布局混亂、基礎設施不配套、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其次,傳統建筑與傳統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不被接受,這是因為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不再滿足于當下的生活質量,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就必然要放棄傳統的居住環境,所以大量拆除傳統建筑,換上了鋼筋水泥房。還有,一些文化古跡失去了自身的文化意義而只是成為了旅游景點,這就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延續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二)兼顧新村和古村的建設
首先我們要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出準確的定位,做好新村和古村之間的銜接工作。一方面我們要著力保護好古村的原生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古村的民俗文化價值,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另一方面我們要做好新村的規劃建設工作,為村民們構建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同時還可以做好各項旅游服務的設施建設,比如景區餐廳、廁所、商品、旅社等,這些設施應該在新村建設,與古村要區分開來,防止破壞古村的文化遺跡。
我們還應該繼承文化傳統,保護和重新使用現有的歷史遺址同城市建設結合起來,保證這些文物可以延續生命力和經濟價值。
(三)結合傳統的風俗習慣,加強古村的文化建設
傳統文化的延續需要我們保留原生態的傳統習俗、風土人情和生活氣息,然后讓它們與現代文明相適應,在發展鄉村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使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實現“整體性、原真性、活態性、延續性”的村落保護,而不是只局限于修繕物質文化的載體,這樣才不致于出現只有文物沒有文化傳承的尷尬。
這就是說我們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進行全面記錄,并且借鑒他人經驗,學習先進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經驗,然后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建設符合自身發展的保護政策。
四、結語
我們所說的村落文化生態學不是一個刻板的理論,而是一個具有實踐性、實用性和活態性的理論。主要強調將名俗文化與文化遺產加以融合,既要傳承民俗文化的精神理念,又要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基本形式。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好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為民俗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也就是村民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居住環境,讓他們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季誠遷.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2]張玭.基于文化生態學的格凸河苗寨文化保護與開發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4.
[3]林鐸.文化生態視域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