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嬡莉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慕課”、“微課”資源,催生了線上與課堂教學混合式學習模式的發展,實現了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媒介的多重融合,更能夠優勢互補,提升教學成效。現結合古代文學課程,就混合式學習理念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古代文學;混合式學習;教學改革
混合式學習是基于網絡技術而形成的線上、線下學習的綜合,也是順應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將課堂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教學效率最大化。在混合式學習實踐中,既發揮了教師的啟發、引導、監控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混合式學習有助于優化教學內容
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利用混合式學,可以拓展教材知識的廣度,有計劃地引入與學科知識相關聯的學習資料,讓教學走向開放性。結合學校教材,圍繞古代文學教學主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我愛好、興趣,選擇與之關聯的其他文學作品或教材,幫助學生從多個層面來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增進對不同作品、不同人物、不同問題的多重理解,增強學生的文學思辨力。如在講解《詩經》時,對于《詩經注析》、《詩經原始》等著作,也可以列入學生自主學習范疇,讓學生從相關史料的閱讀中,深化對《詩經》的理解。同時,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通過在線學習,增加文學理論與文化史知識,讓學生關注學術動態,吸收學界前沿成果,豐富古代文學學習體驗。古代文學所涵蓋的知識節點多、貫穿的時代周期長,教師在引領學生感悟古代文學的文化底蘊時,可以借古喻今,古為今用。將古代文學與學生的美育、德育相結合,來增進學生的時代精神,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砥礪學生的人格品行。
二、混合式學習有助于改進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古代文學在教學方法上停留于“一張嘴、一根粉筆”的“滿堂灌”模式,學生被動受知,難以激發學習熱情,更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模式,就是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混合式學習,可以實現學生多種方式的參與課堂。如以自由討論、學生講授等方式,來激活學生的主動意識,由教師引領來促進學生展開話題討論。如在學習唐代文學時,對于唐詩的繁榮話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對學生的論斷進行歸納、總結,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來展現唐詩繁榮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意義,也讓學生從中獲得全面、深刻、多元的理解。同時,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可以發揮多媒體優勢,將聲圖并茂的微課、慕課資源導入課堂,給予學生多重感官的學習體驗。課堂教學是有限的,對于課堂上無法融入的知識,我們可以整合各類微課資源,以5-10分鐘的微課形式,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這些共享的、開放的教學資源,既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自學需要,還能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從中獲得全面認知。另外,借助于微信、QQ群等社交平臺,構建師生互動學習平臺,對于學生線下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反饋,增進教師的輔導與解惑,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三、混合式學習豐富學生“第二課堂”
古代文學課程涵蓋的知識面廣,單憑教師的引領與指導還是有限的。圍繞古代文學課程,積極拓展課內與課外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從“第二課堂”中獲得個性化學習。通常,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科進度為指導,而依托“第二課堂”,可以實現與校園話劇社、文學社、詩歌社等社團的統合,便于激活學生的興趣愛好,對接古代文學課程。如詩歌朗誦社團,以唐詩宋詞等聲韻美作品進行古典名篇的配樂朗誦,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話劇社結合唐傳奇、明清小說的故事性、藝術性、表演性特點,展開不同劇目的表演;一些學生可以結合元雜劇特點,分飾自己喜愛的角色進行舞臺劇創作。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一方面營造了良好的古代文學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從文學作品的理解、研讀、表演中,提升自我文學素養。另外,古代文學課程還應該適度延伸地域文化,積極走向社會,化解古代文學與現實生活的學科隔閡,提升古代文學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四、結語
混合式學習推進了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式的革新,也讓學生能夠從線上、課堂學習中,增強了學習主動性、針對性。不過,考慮到古代文學課程自身特點,在增進混合式學習模式實施中,教師還要加強對線上學習資源的選擇,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與反饋評價。以網絡學習課程為例,不同院校的課堂講解模式存在一定差異,教師要結合古代文學教學目標,向學生推薦適宜的網絡學習資源,使其順應學科人才培養實情。同時,對于古代文學課程中不同文學作品的評判,更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評價觀,教師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確立恰當的討論主題,真正促進混合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智.“慕課”視野下古代文學混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改進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56-57.
[2]楊建偉.基于能力培養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76-78.